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北京业主的网上家园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小区业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盛衰轮回话温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17:0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起北京的温泉,很多人会首先想到昌平的小汤山。但许多不知道,在海淀还有个地方叫温泉镇,因为温泉得名、因温泉出名。
  说起这里温泉的历史,比小汤山还要早。金代,这里是的“西山八大水院”的寺院温汤院,明代开始用这里的的温泉洗浴。疗养院鼎盛的时候,蒋介石曾来此洗澡,刘少奇、王若飞、李大钊、冯玉祥等国共两党要人都曾留下足迹,更有“张学良跃马南山,赵四小姐沐浴汤池”的传说代代流传。
  从当年御用的古温泉到今天百姓的温泉浴池,记者走进温泉镇,探访这里古老温泉的前世今生……
  姓名来源
  明朝这里
  就有“洗浴中心”
  曹保升在《海淀山水记》中载:温泉,古籍中亦称温汤龙泉,位于温泉镇温泉村内。
  明朝《帝京景物略》载:“泉如汤未至沸时,甃而为池,以待浴者。泉虽温乎,其出能藻、能虫鱼,禾黍早成,早于他之秋再旬。林后凋,草色久驻,晚于他之秋再旬。资泉之民,无苦疡躃。泉前数武,有碧霞殿,单楹板扉。”
  温泉水常年保持在36℃左右,泉池以红花岗岩石垒砌而成,呈正方形,长宽各3米。“浴池之久,宿疾可以不药而愈。”可以养鱼、灌溉。使农作物早熟。温泉旁有一片荷塘,由于用温泉灌溉,藕大白嫩,结藕期较其他处提前,为皇宫御用,被称为“温泉国藕”。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山房总管太监李长春在温泉旁修一庙,名“玄无天仙圣母娘娘庙”。康熙皇帝写“温泉”匾,悬挂庙里。20世纪20年代,李石曾建“天然疗养院”,治疗疾病者众,并建了多处别墅山馆。解放后,温泉旧址为北京市工读学校所在地。
  温泉泉水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断流。
  民国掌故
  李石曾
  提倡泡温泉治病
  温泉真正走下神坛,成为润泽一方的沐浴佳品,不能不提一个人的功劳:国民党元老李石曾。
  李石曾是同盟会的重要成员,是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在法国的香湖,他常看到一幕奇特的现象:法国的男女老少,穿着泳装,泡在露天的热气腾腾的池水里,一泡就是老半天,既不是游泳,也不像洗澡。他不解地问当地人:他们在干什么?当地人说:他们在泡温泉。温泉是一种来自地下的热泉水,含有很多微量元素,能治疗很多种慢性病,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常泡对人体特别有好处。听到泡温泉这么好,李石曾心想:温泉这种资源,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一定也有。我回国后,要把泡温泉的好处告诉大家,让我们的同胞也常常泡一泡。
  回到国内以后,李石曾念念不忘香湖的温泉,当时,他在同盟会的好友王崇义就住在温泉地区,李石曾常来看望他。听说温泉这个地方就有温泉,李石曾心念一动,他专程到这里的泉眼取了水样,派人送到当时天津的北洋大学实验室去化验。化验的结果让他大喜过望:这里温泉水的成分、矿物质含量,和法国香湖温泉的成分几乎一模一样!
  他向各界筹款,建了十几间房子,把温泉水引到房内,这就是最早的温泉疗养院,由西医大夫何绍文任院长。他还协同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发起成立温泉同志会,宣传洗温泉的好处。一时,温泉疗养院名声大噪,很多社会名流、达官贵族闻名而至,汪精卫在这里专门盖了别墅,蒋介石也曾来视察、洗澡。张学良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时,也曾携赵四小姐住过温泉明秀山庄。可以说温泉水贵,名流如云。
  当地名胜
  “水流云在”与英敛之
  站在显龙山脚下仰望,天气晴好的时候,能看到一块巨大的铁灰色石壁,上面刻写着气势恢宏的四个大字“水流云在”,每个字四平米见方,蔚然壮观。这就是京西最大的摩崖石刻。
  王惠文曾经多次为这个摩崖石刻拍照,能够清晰地背诵出下面的题注:“英敛之携内子淑仲小儿千里游此,偶取杜句寄意,时宣统退位之次年正月也。”英敛之,名华,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经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后来又创立了辅仁大学,晚年隐居香山。
  英家人才辈出。英敛之就是现今著名导演英达的曾祖父。英达的祖父英千里是著名学者。英达的父亲是北京人艺的著名演员、当过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
  王惠文先生告诉笔者,英先生为人爽快,热情,常到香山脚下的村子散步,和平民百姓聊天。1913年2月,他和妻儿来到温泉,看望母亲娘家的亲戚。当他登上显龙山顶,看到山下温泉涌溢,热气蒸腾,山上云雾缭绕,白茫茫一片,不禁信口吟诵起杜甫的诗:“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并回笔写下“水流云在”四个大字,是摘取了三四句而成,表达了淡然物外、舒缓悠闲的心境。
  一个世纪过去了,至今,还有一些老人能描述其当年英敛之雇人凿刻“水流云在”的情景,据说前后用了半个多月才完成。“文革”时红卫兵们用榔头、斧子砍削了数次,都没有将它毁掉。现在,石壁上累累刀痕犹存,成为了历史的印记。
  后来,海淀区文物管理部门多次对这处石刻进行维修,把字体重新刷上了红漆,并把整个石面喷上了防水涂料,使这四个大字,重新成为显龙山上的温泉一景。
  亲身经历
  温泉龙王庙“求雨”趣事
  王惠文老先生是温泉村的退休干部,是土生土长的温泉人,在这里干了一辈子基层工作。他绘声绘色地讲:过去,在五六十年前,北京城人还没有这么多,地下水还没有开发得这么严重,整个京西地区的地下水特别充沛,随便挖一眼井,打上几十米,就能喷出水来。但也总会遇上干旱的时候,那时候的人不懂科学道理,这里还成了“求雨胜地”。
  那时候,村边上有一座山,是小西山的余脉,蜿蜒如龙,人们叫它显龙山,说这里有龙脉。温泉的泉眼就在显龙山下,水温大概三十六七度,稍高于人的体温,一年四季气泡升腾,奔涌不断。有了龙脉,又有了长流不断的温泉水,人们便觉得这里一定是龙王显灵的地方,于是就在泉边建了龙王庙。有文献为证:“有泉从石缝间出,源源不竭,潴而为潭泓如也……四时不枯。若遇干旱以及涨溢,他山之泉亦或盈缩,而此泉自如,人尤异之。相传以为有龙居焉,号曰龙湫,有庙于旁亦曰龙王庙。”人们就在这里“求雨”。
  王惠文给记者讲了他亲眼目睹一次的“求雨”过程。几十年前,他还在村里上小学。那一年春天,周围村里久旱无雨,田里的庄稼伸着脖子等下雨,大人们也天天盼着一场好雨。孩子们并不知道大人们盼望及时雨的心情,只觉得春光明媚,正好郊游。
  春游归来的路上,他们经过了温泉旁的龙王庙,看到一群老太太在水井旁的龙头前烧纸,嘴里还念念有词。烧完了纸,又从潭里舀起了水,一勺一勺地往龙头上浇。年幼的王惠文不知道他们此举何意,饶有兴趣地看了半天,后来问了旁边人,才知道这是在“求雨”。
  这样“求雨”真的有用吗?王惠文和同学们边走边讨论着。长大了他才了解了下雨的科学道理,但他童年看到的事,因为有趣,印象格外深刻。
  旧貌新颜
  失而复得的温泉
  温泉,在历史上曾经给温泉村,乃至温泉镇人们以骄傲,也曾经给了这里的人们遗憾和伤痛。
  年近七旬的柳荣会老人告诉笔者,过去,温泉水是无比慷慨的,靠一脉长流不息的泉眼,不仅能供全村乡亲沐浴,而且能浇灌村里的几百亩水稻和其他作物,温泉水养殖出的“温泉脆藕”和“石窝蜜桃”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贡品。可是,随着整个北京城外来人口的增多、工业用水的开发,整个京西地下水位越降越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就已经无法再种植水稻了。几千年来喷涌不绝、四季不断的古泉眼渐渐成了一口死水井。再后来,干脆成了一口枯井,再也没有泉水冒出来了。温泉,只剩下了一个村名和一段记忆。
  古泉眼的干涸,让温泉这个名字,成了温泉人的伤痛。随着不断有外地人打电话来询问:“温泉现在还能洗温泉吗?”听到电话那边失望的声音,时任温泉大队大队长坐不住了。温泉人已经洗惯了温泉,不能过没有温泉的日子。他发狠似地说:“我一定要再给村里把温泉找出来!”
  队长的理由是:温泉只是水位降低了,而不是消失不见了。沿着温泉一线水脉深打井,就一定还能找出温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位队长终于争取来了经费,带领村民开始实施他的构想。专业的打井队,井一米一米地打下去,打到300米时,终于出了水,没想到,出来的是凉水。水是凉的,村民们心也凉了。他们说:“温泉真的没有了。”只有队长认为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他鼓励大家坚持:“再打一百米,如果再没有热水,就放弃!”经费用完了,他又通过各种途径争取来了经费,继续开工。
  也许是老天眷顾温泉人民,功夫不负有心人,打到400米时,井里终于冒出了热腾腾、清凌凌的温泉水。那一天,村民们像过年一样,每个人都洗了个热水澡。
  有了这失而复得的珍贵温泉,后来,村里出资,盖起了人工温泉浴池,开始对外营业。现在的温泉浴池因为水质天然、疗效好而很受远近群众欢迎,但规模还不是很大。为了让村民们都能享受这天赐的“圣水”,村里决定,浴池门票对村民永久地象征性收费一元……温泉,从此真正成了温泉人的温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1192595503|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后网 ( 京ICP备12001442号  

GMT+8, 2025-1-10 19:36 , Processed in 0.27051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