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北京业主的网上家园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小区业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一,北京胡同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5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都,这里的风景以及历史人文景观让人目不暇接,但很多人不辞辛苦地一次又一次走进同一个景点,不仅是因为景,更是因为在这里仿佛漫步历史中,感受不一样的人文北京。为此,我们再一次走进北京那些你熟悉的景点,为你介绍、带你找寻看不见的北京。

  九湾胡同 弯弯转转的历史故事

  这条胡同并不长,却有不下十几个拐弯,之所以被称为九湾胡同,就是因为这里呈90度左右的大拐弯就有九个。在北京,几乎每一个胡同背后都有一连串的故事。

  用这里居民的话来说,“这里没有大栅栏、烟袋斜街等胡同有名,只是一条普通的居民胡同”,走在九湾胡同中,除了细数传说中的九个弯,似乎并没有其他可游赏的内容。九湾胡同同样是隐藏在一片胡同区域内的老北京胡同,这条胡同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其名字来源,传说这条胡同的弯特别多,其中90度的弯就有九个,因此,这条胡同也逐渐被改名为九湾胡同。


  九湾胡同真的有九个弯吗?带着这个疑问,实地走访发现,不熟悉这片胡同的人,几乎不太可能从前门大街的一侧寻找到九湾胡同的入口,路边的建筑围挡将胡同掩盖在背后,不免让人担忧:是否又有一条老胡同停留在了地图上。

  从珠市口西大街绕道铺陈市胡同,九湾胡同就隐藏在其中的一个分岔路口内。进入胡同,古老斑驳的墙壁直观地告诉人们,这是一条老北京胡同,胡同内的建筑都还保存着历史原貌,偶尔还能在严重风化的木门上看到若隐若现的诗词,据其中的住户介绍,门上的这些字从他们来到这里就已经存在,早已经不知道具体刻上的时间。



  在九湾胡同中,一位在这里居住了60多年的住户告诉小编,九湾胡同只是普通的居民胡同,没有著名的历史遗迹,惟一可考的一座老寺庙,早已经被改建成居民院。据该住户介绍,偶尔这里会有游客专程前来寻找九湾胡同,但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传说中的九个弯是否真的存在。

  带着同样的疑惑,小编来回走了两遍九湾胡同,边走边看,最终未能将这里的弯数清楚。在九湾胡同内,直弯、急弯、斜弯、缓弯比比皆是,人们通常用“弯连弯、弯套弯”来形容这条胡同的拐弯变化。

  对于胡同内的居民来说,九湾胡同内的拐弯似乎并不特殊,相关历史资料显示,北京城中也曾出现过多个九道湾胡同。据相关人员考证,在北京1958年和1986年出版的《北京市街巷名称录》中,分别记述了六条不同的九道湾胡同,对于九道湾的“湾”字,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记述,具体说法也有待考证。经过三次实地考察,该人士得出结论:北京城曾经有过七处九道湾,七处九道湾当中除去现已不存在的,当属西珠市口的九湾胡同老房子保存得最好,还保存有很多文字砖,环境幽雅,闹中取静。

  从东口进入九湾胡同,胡同两侧略显宽敞,与一般胡同无异。越往西走,胡同越发窄小,胡同西端最窄处只能容一人勉强通过。有人统计表示,从东到西直弯有九个,而斜弯、缓弯有四个,其他细小的微弯忽略不计,共达十三个之多。


  北京的胡同大多都有属于自己的来历,其中大部分是对其历史特点的描述,如钱市胡同、米市胡同、菜市口胡同等。如今,很多胡同的名称内涵只能根据历史遗迹,凭借想象感受,难以考证,但也有像九湾胡同这样,以描述胡同本身特点为名称来源,由此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深入胡同内部一探究竟。

  据胡同内的居民介绍,通常慕名而来的游客,除了专程数数有多少个弯,大多看到胡同内不同于烟袋斜街、大栅栏等胡同喧嚣热闹的场景,选择在胡同入口处拍几张照片便匆匆离去。事实上,如今来到九湾胡同,细心观察,你会感受到不一样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逛北京的老胡同,很容易看到两种场景:一种是带有明显现代混凝土包装的胡同,如西交民巷附近的前细瓦厂胡同、八宝胡同等;另一种则是混乱不堪、被拆迁得零零散散的胡同,如校场口胡同附近的夹道居胡同等。之所以说九湾胡同的风貌不一样,不仅仅在于这里的胡同保存较完整,关键是这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安静、祥和。在生活节奏极其快速的北京城里,你能从这个胡同中感受到生活的悠闲,看到邻里和睦相处的场景。部分居民甚至在门口种上各种花草,下午下班后,总能在这里看到居民为花浇水、除草。
  西交民巷 昔日金融街的风骨


  历史上西交民巷是“老北京金融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这里游走,除了能寻找到昔日银行的办公地址,回味历史的繁华,两侧建筑风格的逐次变换,也让人有如置身时光隧道中,经历着历史的更迭变迁。

  在北京旅游人群最为密集的区域,总有一些被人们遗忘、忽略的胡同街巷,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交民巷就是其中之一,相比拥挤的天安门广场和前门大街,如今的西交民巷完全可以用门庭冷落来形容。

  从北新华街入口处进入西交民巷,除了带有中国传统风格的铁制护窗围栏,路两侧没有多余的装饰,街道上也很少有往来人群。继续深入,一直到羊毛胡同,包括中间的前细瓦厂胡同和兵部洼胡同,偶尔能看见各自忙碌的居民。惟一只有街道两侧停泊的和来往匆忙的车辆昭示着这里位居城市核心区。

  到西交民巷游玩,很多人是专门奔着其“老北京金融街”的称号而来,但从西往东走,一直到人大会堂西路,除了偶尔一两处具有近代风格的不知名建筑散落在四合院建筑群中间,并没有看到任何与银行金融有关的建筑和标识,由此不免让人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特别是站在人大会堂西路与西交民巷的交叉口处,国家大剧院的标志性建筑差点就让人忘了此行的目的,隔着短短的胡同街道,仿佛都能看到周边人气极旺的旅游区内拥挤的人流。

  继续往东过马路,终于到了所谓金融街的核心地段,一栋栋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分列道路两侧,路边一块大理石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交民巷近代银行建筑群。由此往东分别能找到标有中华汇业银行北京分行旧址、中央银行旧址、中国农工银行总行旧址、保商银行旧址及大陆银行旧址的建筑。

  据了解,清末民初时期,西交民巷曾开设过数十家银行、银号,是名副其实的金融街。在此之前,西交民巷内设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太常寺、銮仪卫等衙门,也是京城的核心街道之一。

  如今,由于这些建筑已经另做他用,除了保商银行旧址被辟为中国钱币博物馆对游客开放,其他的建筑都戒备森严,很难入内进一步感受曾经的风貌,但其实,仅仅是品味这些建筑的外观风格完全就能让你感觉不枉此行。

  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陆银行旧址,基座用大块花岗石砌造,上层檐口挑出,三层拱门内嵌券柱,两侧做科林斯壁柱。楼顶设有钟楼,钟楼顶上是圆形的子母钟。整座大楼外观壮观宏伟,被评价为中国建筑师设计西方古典式建筑质量最高的一座建筑。

  据悉,这里的银行不少是中外合资或外资银行,因此建筑风格以西式居多,同时融合了中国近代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如中国钱币博物馆所在的保商银行旧址,一整排高大的西式廊柱,把中国近代的门窗造型衬托得更加高大。相比保商银行旧址,中央银行的旧址则显得小巧精致,带有西式风格弧形外廊,仿佛让人看到了近代上海的建筑风格。

  据其中一旧址内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建筑群之所以被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建筑的风格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变迁。

  历史上,西交民巷与东交民巷合称“东西江米巷”,是北京最长的胡同。走出西交民巷再次回味,由西至东,从历史感浓厚的古老四合院区到近代商业建筑群,一路走来,仿佛走过了一段中国近代的发展史。


  法源寺 胡同深处有佛学高等学府


  法源寺是京城众多寺庙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寺庙之一,当然其特殊之处不是因为它拥有1300多年的历史,也不是因为李敖曾以法源寺为背景写过小说《北京法源寺》,而是这里有中国佛学院,一所培养佛家高材生的高校。

  从西砖胡同绕到法源寺门前,街道两侧的情形截然不同。左侧一片城市绿化带,不少市民在这里运动、健身,法源寺影壁一侧更是聚集了不少市民,人们在这里下棋、聊天,好不热闹;与此同时,在影壁的另一侧隔街相望的地方,就是法源寺的大门。

  法源寺的大门没有想象中的恢弘大气,门上的“法源寺”几个字也并不显眼,仅有两个石狮子注视着来往行人,昭示着门内可能别有洞天。

  进入法源寺,不时便会看见一两个抱着书、身着佛袍,甚至带着眼镜的年轻僧人。如果不是他们身着佛家弟子特有的服装,仅就他们拿着书本互相谈话交流的神情,你很容易认为是几位普通大学生从你眼前走过,事实上他们也是大学生,是中国佛学院的学生。

  在天王殿的左侧入口处,分别挂着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牌子。据悉,中国佛学院是一座拥有近60年历史的佛家高校,1956年成立于法源寺,设本科、专修两科,专门为全国各地的寺庙培养高文化水平的僧人。中途佛学院曾因故停办,1980年恢复招生,先后设立专修、本科和研究班,不少佛教学术研究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及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都是法源寺培养出来的,可谓佛学高等学府之一。

  历史上,乾隆皇帝曾经御书“法海真源”赐予法源寺,如今,拥有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法源寺更增添了几分学术气息。

  除了学术的中国佛学院,法源寺还以花闻名。法源寺内花木繁多,初以海棠闻名,今以丁香著称,如今全寺丁香成林,花开时节,香飘数里,传说法源寺丁香曾与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成为京城胜景。

  资料记载,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之后,法源寺就不只是北京著名的佛刹,而且以繁茂多姿的花草树木名冠京华。乾隆初年以海棠最盛,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洪亮吉有诗云:“法源寺近称海棠,崇效寺远繁丁香。”清代同治、光绪皇帝之后,法源寺则专以丁香称雄京城,前庭后院所植丁香,被称为“香雪海”,芬芳浓郁。在五月间花事盛时,那庭院中宁静而馥郁的气氛,直接印证了“禅房花木深”的名句。

  法源寺最早建立于唐朝,后因地震被毁,明朝时进行了修葺,现在法源寺内的丁香树据传也是明代种植。每年花开时,到寺内吟诗作赋者甚多,渐渐形成了“丁香诗会”。诗会始于明代,至清代极盛,清代大儒纪晓岚、洪亮吉、龚自珍、林则徐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法源寺留下过诗句。

  从大雄宝殿两侧再往里进,另一座佛殿掩映在重重树冠背后。院子里满是植被,看树冠就可猜到,这便是法源寺闻名的丁香树。虽然还未到树木抽新、开花的季节,但根据枝干的浓密程度,依稀能想象出夏季满园丁香花的美景。尽管园内的丁香未发一芽,但依旧吸引了不少鸟雀,树下还散落着专门为鸟准备的食物,很显然这些鸟都是这里的常客。鸟雀在树间来回穿梭,叽叽喳喳的叫声和着树下念佛的声音,愈加显得午后的法源寺空灵悠远。


  钱市胡同的前世今生


  走在前门外大栅栏旁边的珠宝市街,临街店铺售卖的各式各样旅游商品叫人目不暇接。在这条喧闹繁华、游人如织的街上,隐匿着一条胡同,号称京城最窄——钱市胡同。

  清代时的珠宝市街两侧都是当时政府特别批准的专门从事贵金属熔铸的作坊,这种作坊被称为“炉行”。在炉行附近就形成了钱市,专供各大钱庄和商号进行银两和制钱之间的兑换。钱市胡同紧靠前门大栅栏商业街、前门老火车站,商户云集、交通便利,而这也正是其名的由来。

  在珠宝市街上一家店铺里,卖糖葫芦的师傅正在熬制糖浆。没有他的指引,北京商报记者一定会错过这条不起眼的胡同。钱市胡同是一条死胡同,数据显示胡同东西长只有55米,平均宽70厘米,最窄的地方只有40厘米。记者走在胡同最窄处,与迎面而来的居民擦身而过时,需要竭力将身子侧一侧。试想推着自行车在其中穿行也不是很轻松的事。抬头向上望,密布的电线将本就狭窄的天空分割成不规则的一块一块。

  如今这里遍住寻常百姓,只有透过一些建筑墙体、窗台上残留的西式雕花以及铁花护栏的样式,依稀推想当年这最早“金融交易市场”的繁盛景象。通过书籍查阅资料,在《北京古建筑地图》中对钱市胡同的房屋建筑结构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街南四组建筑为三个三合院和一个铺面,每组占地仅约80平方米,房屋多为单层;街北四组建筑多独立式2-3层楼房,山墙相贴连成一片。其中三合院采用中国传统木构形式,楼房则有中、西两种样式。”

  钱市胡同在一片狭小的土地中包含了紧凑而多样的建筑空间环境,但论及胡同为什么那么窄,倒也不是为了建筑艺术追求刻意为之。只因民国改制后,炉行萧条,钱市无市,改建为银号铺房。当时钱市胡同两侧的银号利用法律漏洞,大肆扩建,侵吞公共通道,最终使得钱市胡同成为今天的形态。

  在胡同的最深处,是一座大约100平方米的建筑。上面的木架构天棚看起来十分特别,中间天井升高,上加悬山式屋顶,两侧天窗,罩在整个建筑之上。胡同里的一个小伙子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据说在清光绪年间,这里是当年钱市交易最热闹的地方。记者走进棚内,如今这里被人为分割成小间的住户,不同样式的房门上带着不同样式的门锁,过道里晾晒堆放着一些生活杂物,高悬头顶之上的,则是百年之前的钱市天棚。难以想见彼时棚下聚过多少贾人钱商,又因钱财散过几家的纠纷恩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4-4-25 20:58:53 | 只看该作者
“五一”还要装修,胡同游去不了了,可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1:23 | 只看该作者
麒麟 发表于 2014-4-25 20:58
“五一”还要装修,胡同游去不了了,可惜啊

装修完了再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4-25 22:40:17 | 只看该作者
好去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1192595503|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后网 ( 京ICP备12001442号  

GMT+8, 2024-11-17 02:47 , Processed in 0.2541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