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北京业主的网上家园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小区业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21|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家--香山北边有胜境 温泉镇里访古迹(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13:4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家--香山北边有胜境 温泉镇里访古迹(图)  




温泉镇的标识



晚年的曹雪芹曾住在这里



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塔



显龙山顶远眺


手绘地图/侯晓晨

   

    2月底,公交968路延长了运营线路,由原来的“大兴长途站——回民公墓”改为“大兴长途站——温泉”。这样,968路开进了海淀区西北角的温泉镇,为当地居民的出行提供了很大方便。

    提起温泉这个地名,您可能比较陌生。如果翻开六环版的北京地图,就会发现温泉镇其实就在香山的北边。因为偏僻的地理位置,它很少受人关注,方志和网络上的资料都非常少。温泉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当地真有泉水吗?带着这些疑问,本版请来一位“暴走达人”来探访这块神秘的土地……

    太舟坞站

    太舟坞的索家花园,是索额图晚年被罢官后的居所

    968路从大兴长途站发车后,一路向北,经六里桥、公主坟、西苑、西北旺、屯佃大桥等站,开到了太舟坞——这是进入温泉镇地界的头一站。

    路西,群山绵延起伏,峻峭挺拔;路东,京密引水渠悄无声息地流淌着。下车后,我从小桥上跨过京密引水渠,走进了太舟坞村。

    传说,过去有个太子曾在附近泛舟,停泊于此,村子由此得名。“坞”字念wù,就是停船的地方。可是,京密引水渠是20世纪60年代挖的,古人又是在哪里泛舟呢?其实,早在元朝,太舟坞附近就有一条河——白浮瓮山河。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发现位于昌平龙山脚下的白浮泉,引白浮瓮山河入“海子”(包括今日的什刹海、北海、积水潭和已经消失的太平湖),同时在城东主持开凿通惠河。白浮瓮山河是从上游补给通惠河水。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白浮泉遗址整修记》中写道:“郭守敬经始其事,开渠引水,顺自然地势,西折南转,绕过沙、清二河之河谷低地,经今昆明湖之前瓮山泊,流注大都城内积水潭。于是南来漕船可以直泊城中。今日新开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而下直达昆明湖,仍循元时故道,仅有小调整,足证当时地形勘测之精确。”

据学者们考证,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设带州,这一带是带州孤竹县侨治处。后来“带州”讹为“泰州”或“太州”,“孤竹”合音成了“务”。元代挖通了白浮瓮山河,在泰州务附近设有船舶码头,乘船可以去瓮山泊(现在的颐和园昆明湖),所以“泰州务”又称“太舟坞”。明代宋彦《山行杂记》:“金山口度岭至冷泉村,道旁皆水田,行二里许曰泰州务。”有意思的是,现在冷泉村对应的公交站是“屯佃大桥”,正好是太舟坞的前一站,两站之间的距离有1公里多,正与宋彦所记载的“二里许”相合。明代兴善寺石碑记为“太州府”。清朝,白浮瓮山河依然畅通,人们可在黑龙潭口“乘船入市回”。到光绪年间称为“泰州务”或“太舟务”。民国年间称为“太舟坞”,沿用至今。

    1984年,太舟坞发生了一桩神秘事件,村北的水塘中忽然荷花盛开,茎粗叶大,粉红一片。有人想起来,这里原是个苇塘,刚解放的时候曾挖出过莲子。经考证,水塘是一座大花园的遗址,而花园的主人,就是清初大名鼎鼎的索额图。

    如果您读过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肯定会记得韦小宝与索额图是结拜兄弟——这段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却使我们记住了索额图的名字。索额图(约1636年—1703年),赫舍里氏。其父索尼乃康熙初年四大辅政大臣之首(其他三人是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索额图早年曾辅佐康熙帝计擒鳌拜,故深受信任,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位高权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索额图作为首席代表,率清廷使团至尼布楚与俄方代表谈判。他坚持了黑龙江流域属于中国的原则,与俄方在对等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后来,他在宫廷斗争中依附皇太子允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加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名,交宗人府拘禁,不久死于禁所。现在的西直门北大街,有个地名叫“索家坟”,原来是索尼家族的坟墓。索额图作为罪臣,按清制是不能入祖坟的,他死后被葬在现在海淀区西北旺镇唐家岭村附近。

    太舟坞的索家花园,是索额图晚年被罢官后的居所。园西就是黑龙潭,可以引泉水入园,取之不竭。据说,该园鼎盛时占地150多亩,前宅后园,竹影花香,幽静宜人。索额图死后,花园逐渐荒废。雍正八年(1790年)八月十九日京师大地震,地震中心就在太舟坞西边的白家疃,索家花园极有可能就是毁于这次地震。

    在太舟坞村狭窄的小道上,我转了半天,什么也找不到。在一位老大爷指点下,我左拐右拐,终于走到了花园所在的地方——已经盖上了一排平房,空地里零落着一些残垣败瓦,破破烂烂。索家花园,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却把说不尽的故事留给了太舟坞……

   


评分

参与人数 2山民币 +70 收起 理由
志清 + 30 好,大家多发点这方面的资料
阿迭修思 + 40 谢谢分享,真是个好地方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13:43:46 | 只看该作者
黑龙潭站

    黑龙潭和龙王庙是明清皇家祈雨之地

    968路从太舟坞向西行驶,下一站就是黑龙潭站,也叫“温泉路东口”。路北有座画眉山,黑龙潭就在山的北麓。

    北京有好几处“黑龙潭”,延庆、密云、海淀都有。海淀区的这一处最有文化底蕴。《帝京景物略》:“黑龙潭在金山口北,依岗有龙王庙,碧殿丹垣,廊前为潭,土人云有黑龙潜其中,故名黑龙潭。”龙王庙始建年代不详,明、清两代多次重修。鼎盛时的黑龙潭“围广十亩,水从石罅中去,终年不干,下溢田间,潺潺有声”。

    相传,凡遇干旱之年,附近的水源干枯,只有此潭得黑龙神王保佑,潭水不尽不涸。所以人们修庙供奉龙神,龙王庙成为帝王和百姓们祈雨之地。历史上,万历帝、康熙帝、乾隆帝都曾到此祈雨、观潭。乾隆三年(1738)年更是敕封黑龙潭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据记载,黑龙潭的每次祈雨仪式,都非常隆重,特别是皇家祈雨,銮驾仪杖,前呼后拥。高跷、小车、五虎棍等民间花会纷纷登场,戏班也来助兴,好不热闹。

    解放后,黑龙潭辟为北京市卫生局疗养院,现在不对外开放。从温泉路东口经过,看着路北那清秀的小山,山间点缀着的草木,也自有别样的乐趣。



白家疃西口站

    晚年的曹雪芹曾住在白家疃

    968路从黑龙潭向西,经过杨家庄、白家疃东口,就到了白家疃西口。疃字读tuǎn,是村庄、屯的意思。乾隆帝《游大觉寺杂诗》写道:“遂过白家滩,村民多力农”,诗中的白家滩,就是现在的白家疃,属温泉镇管辖。

    这真是个绝佳的地方。放眼望去,南面、西面,青山巍峨挺立,一座座峰峦,好似千军万马,排沓而出,气势磅礴。南边最高的三座山,叫做“三炷香”,主峰海拔562米。据说,阴雨之时,峰巅犹如香烟缭绕,故而得名。明代定陵选址时,曾把三炷香定为远景。听村里的老人说,三炷香再往南,就能到香山了。也就是说,白家疃基本上是在香山的正北方。

    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有个以剪纸为生的张忠,忠厚老实。他有个妻子,漂亮贤惠。夫妇二人非常恩爱。可是,温泉村的财主一直垂涎于张妻的美貌,竟然派人抢走了张妻。张忠斗不过他们,只能忍气吞声。悲愤之下,他剪出了一大群白色的纸兵纸将,发泄着心中的怒火——忽然,纸人变成了真的军队,开赴温泉村,三下两下打败了地痞恶霸,把张妻救回了家。夫妇二人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此,村子被人称为“白纸疃”,后讹为“白家疃”。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解释了村名的来历,不过,学者们考证的结果与此并不相同:元代,此地有白浮瓮山河由西向东流过,后来河道干涸,留下河石,南岸的白姓人家,就以河滩取村名,叫做“白家滩”,后讹为“白家疃”。白家疃早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就已成村,属玉河乡。最初的文献记载多为“白家滩”,清雍正年间始称“白家疃”,沿用至今。

    白家疃村北是温泉路。路面干净而整洁,还有绿化带,在春寒料峭中,点缀着些许青色,提醒着我不要忘记现在的季节。路上非常空旷,偶尔有两三辆车飞驰而过,显得非常清净。

    维家花园

    一个意大利人清末在中国的发财梦

    到了白家疃,我先到村中打听方志上查到的维家花园。可是,不少老人都说没听说过。后来才有位老大爷反应过来:“你说的是‘维鬼子花园’吧?我们都这么叫。就在白家疃西口公交站边上,路南!”我跑到路边,没费太大力气找到了这个地方,现在是某证券培训中心。学校里空空荡荡,也没人上课,我壮着胆子,推开大铁门走进去。工作人员问明了来意,热情地接待了我。他们说,这里曾经是温泉乡政府办公的地方,至于有多少房子是“维鬼子花园”留下的,他们也说不好,只是听说这儿原来有座教堂,花园的主人可能经常来做礼拜,现在教堂也湮没不见了。

    据方志记载,维家花园的主人叫维利勾拉,是意大利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维利勾拉作为海军士兵来京。次年,清政府被迫签下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侵略军逐渐撤退,维利勾拉却留在北京经商。当时,电影刚刚发明,还是新鲜玩意儿。维利勾拉瞅准了这个商机,在东单牌楼附近修了座电影院,设有五六百个座位,利用中国人的好奇心,一炮打响,腰包马上鼓了起来。后来他在东交民巷开了咖啡馆,还办了啤酒厂,生意越做越大,成了百万富翁,还娶了位中国太太。

    每年夏天,维利勾拉带着夫人和孩子到温泉疗养院避暑,渐渐爱上了京西的山水,就在白家疃修建了自己的别墅。维家花园建筑布局比较清晰,按欧洲园林设计,正厅在花园的最南端,园中种了一些果树,风景清幽。然而,维家花园虽美,却掩盖不了花园主人丑恶的心灵。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在日本侵华期间,维利勾拉又靠制造毒品大发横财。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的家势随之衰落。1949年北京解放,人民政府没收了维家花园,后来温泉乡政府入驻办公。前几年,温泉镇政府搬到了白家疃西路,维家花园就被其他单位占用。

    寻找“贤王祠”

    接下来,我到村中寻找怡贤亲王祠。乡亲们说,这个祠俗称“贤王祠”,现在被白家疃小学占用,不对外开放。我走到小学校北门外,隔着铁栅栏,看见了校内的贤王祠。“怡贤亲王”即爱新觉罗·允祥(1686年-1730年),系康熙帝玄烨第十三子,雍正皇帝的弟弟。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封和硕怡亲王,总理户部。雍正年间负责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还曾负责审理曹雪芹父亲曹頫一案。他曾来过白家疃,在此修建别墅。允祥病逝后,白家疃村民上书请求为其建祠堂,得雍正帝允许,拨官田三十余顷为祭田,于雍正十年(1732)在白家疃建起怡贤亲王允祥祠。20世纪50年代香山静宜友学迁入贤王祠,后改为白家疃小学。

    根据方志记载,贤王祠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和正殿。正殿面阔三间,在白家疃小学里的最南端,保存得非常完整。正对正殿,也就是小学校北门的西边,有座戏台,坐北朝南。听说这里曾是村民的娱乐场所,后来也被保护起来,于2004年进行修葺,彩画一新。

    从小学北边的小路向西,我慢慢走着。旁边都是灰色的小平房,最普通的村居。路面坑坑洼洼的,有些积雪。我知道,我在寻找一位伟大文人的足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轻吟着《红楼梦》中的诗篇,我的思绪飞回了遥远的古代。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当中记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春,“芹圃曾过舍以告,将迁徙白家疃。”芹圃是曹雪芹另一个号,显然他跟敦敏说自己要搬到白家疃居住。听说,海淀区正在修复香山北边的“曹雪芹小道”——当年,雪芹正是走这条路翻过香山,搬到白家疃的。

    据敦敏记载,他先后两次去白家疃,请雪芹鉴定书画,不巧,友人都不在家。曹雪芹的新居,“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间,斜向西南,筑石为壁,断枝为椽,垣堵不齐,户牖不全,而院落整洁,编篱成锦,蔓植亟杞藤……有陋巷箪瓢之乐,得醉月迷花之趣,循溪北行,越石桥乃达。”在白家疃,曹雪芹终于找到了远离喧嚣的净土,安心著书。闲时,他为村民看病,从来不向穷人收费。就这样,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据说,当时在村南山根下,有座“空空庙”,《红楼梦》中“空空道人”的形象,很可能是曹雪芹受这座庙的启发而创作的。

    敦敏提到的石桥,正是我要寻觅的遗踪。据记载,石桥由四块花岗岩石条搭建而成。我按照村民的指引,走到小路的最西头,却发现石桥不见了。那里盖了一座小商店,外面有两块光秃秃的大石板。老人们说,那便是石桥最后的遗存……

    带着怀念,带着惆怅,我悄悄离开了白家疃,这个青山脚下的小村庄。

    温泉站

    显龙山上有摩崖石刻

    968路从白家疃西口向西,过温泉苗圃,就到了终点站温泉。

    说了半天“温泉”,这地方到底有没有泉啊?我请教了村民。在他们指点下,我从温泉站向前走,看见一个深蓝的牌子“温泉村”。沿着村中的小路走一小会儿,就到了海淀区寄读学校——温泉的遗址就在这里面,可惜并不对外开放,无法进校参观。

    我查到的资料是,这座温泉以花岗岩石垒砌筑成。泉池成正方形,长宽各3米,深度近4米。水温常年保持在36℃左右,比著名的小汤山温泉水温要低一点。明代毛锐在《温泉》一诗写道:“泉到兹泉异,温然热水窝。”“蒸蒸来浴者,垢净定如何。”看来当时人们就爱在这里洗澡。

    在温泉开发史上,李石曾是不能不提的重要人物。李石曾(1881年-1973年),河北高阳人。1902年作为驻法公使随员赴巴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后加入同盟会暗杀团,曾参与刺杀袁世凯、良弼的行动。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法大学董事长、北平研究院院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1921年,由李石曾牵头,成立了温泉疗养院和温泉中学(解放后改为工读学校,也就是海淀区寄读学校的前身)。此后他与蔡元培、吴稚晖、汪精卫等人发起温泉同治会,大力宣传此地,引来不少社会名流参观、洗浴,使温泉名噪一时。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此地水位下降,温泉逐渐干涸,现在只剩泉池了。从温泉村往回走,在公交温泉站旁边,就是北京老年医院。医院里有座小山,山间松林茂密,一片苍翠之间,充溢着刚劲之气。山上一座白塔巍然屹立,在远方青山的映衬下,“精神不死”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按照我查到的资料,这里就是显龙山,主峰海拔102米。山上的塔,则是“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塔”。

    医院里非常宁静。走进园区深处,映入眼帘的是孙岳墓。孙岳(1878年-1928年),字禹行,河北高阳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与冯玉祥等人共谋滦州起义,慷慨豪迈,坚毅勇猛。1924年任北京卫戍副司令,参与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后参加五原誓师,出师配合南方国民政府北伐,1928年逝世,葬于显龙山南边。

    孙岳墓不远处,有一座石门,正面门额上刻着“辛亥革命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两柱是一幅楹联:“此日园林簇锦绣,当年勇烈动山川”,系冯玉祥将军手书。滦州起义,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势力在北方仍然强大,革命进程屡屡受阻。在1912年1月,驻河北滦州新军第二十镇施从云、王金铭等人受同盟会指示发动起义,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王金铭任大都督,施从云任总司令,冯玉祥任总参谋长。起义军与清军激战,清军采取卑劣的手段,假装“议和”,请王金铭、施从云入清营谈判,马上将二人逮捕处死。起义军群龙无首,起义失败。为了纪念昔日的战友,冯玉祥于1936年在温泉附近修建了这座纪念园。

    穿过园门,是一座纪念碑。从碑后循石阶而上,就是纪念塔。塔以白石砌成,高12.2米,系八角七层密檐式。石台上“精神不死”、“浩气长存”八个字也是冯玉祥手书的,在初春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显得庄严而肃穆。

    在塔边,我向山顶眺望,隐约看见了几个字——这就是传说中的显龙山摩崖石刻吧!顺着山间的小路,我向上攀登。在茂密的松林间,道上还有不少积雪,有些地方结了冰,踩上去很滑。我小心翼翼地爬了一会儿,终于到了山顶,只见四个红色的大字“水流云在”。

    石刻的作者是英敛之(1867年-1926年),满洲正红旗人,生于北京蓝靛厂火器营。1902年他在天津创办《大公报》,1912年辞职隐西山。后与马相伯办起辅仁大学,堪称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2月,他登临显龙山,先是手书,后又雇人在山顶西面的巨石上刻下“水流云在”四个字——取自杜甫《江亭》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表现了他在宣统帝退位后复杂的心境。这块刻石,历经近百年沧桑,至今清晰可辨。

    站在显龙山顶,虽然比香山矮了许多,却少了旅游景点的喧嚣,更有宁静超然的感觉。看着山间的松林,远方的青山,公路上奔驰的车,一切的一切,都沐浴着初春的阳光,生动而鲜活。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轻松而惬意。虽然我不可能久留此地,但暂且利用这难得的闲暇,享受温泉的风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8-28 14:18:0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厉害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8-28 16:06:07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并茂,内容详实。谢谢楼主:满足了我了解温泉的愿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8-28 19:17:2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8-28 20:31:32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了,谢谢啊,这么详细的调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8-28 21:25:01 | 只看该作者
厉害厉害!咱们按照楼主的介绍组织一个温泉一日游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8-28 21:35:03 | 只看该作者
山美

景美

人更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1-8-29 09:11:46 | 只看该作者
厉害,佩服,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8-29 15:51:42 | 只看该作者
佩服。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1192595503|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后网 ( 京ICP备12001442号  

GMT+8, 2024-12-23 09:01 , Processed in 0.26091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