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BTV第一房产
楼房、花园、人行道,这些普通小区里随处可见的场景,一般人看了也许并不觉得新鲜,但是,对于杨大姐还有她的邻居们来说,可谓意义非凡。这其中,到底藏着什么故事呢?咱还得从一个北京人都熟悉的老地方讲起,那就是——天坛。 1天坛简易楼的历史与变迁
▲天坛南里的简易楼群(旧照)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北京要修建地铁1号线,大量的铁路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天坛周围相继盖起了不少栋简易楼,专门安置这些地铁建设者及其家属。1976年,唐山大地震,不敢在简易楼内居住的居民纷纷在楼下空地搭建起了地震棚。地震警报解除后,地震棚却被当地居民们留了下来,倚靠着天坛南坛墙翻修翻建成了违章住房。 据曾经住在天坛简易楼里的石大哥介绍,他们一家是1968年左右搬过去的,那时候住在简易楼里生活极其不方便,好几家用一个厕所,洗澡都要凭票去澡堂子里洗。改造前,这里随处可见杂乱无章的违建小房,私接的燃气管线、水管、电线,如同蜘蛛网一般横跨在简易楼和违建房之间。房屋开裂、窗户变形、各种设施老化、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兑现天坛申报世界遗产时许下的承诺,东城区启动了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工作。东城区在各项服务保障重大活动中,始终坚持实现组织引领的作用,秉承“重点项目建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到哪里”的中心原则, 在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中,当好“主心骨”。尤其在天坛附近简易楼的拆迁工作中,东城区政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百姓办了实事儿。采用外迁的方式,将简易楼的居民安置到位于朝阳区的燕保祈东家园内。这不仅为首都疏解政治促提升的专项工作中贡献力量,而且为百姓提供了舒适的居所。
2 由陌生到熟悉,从旧邻变好友
▲杨大姐和石大哥两家人小聚 杨大姐一家,是第一批搬到燕保祈东家园的天坛住户。在此之前,他们一家人在建筑面积只有6平米的天坛简易房中,整整住了26年。如今,女儿到了适婚年龄,当妈的希望闺女能风风光光的嫁出去,而搬进新家,正好赶上了女儿的婚期。 石大哥一家以前住在天坛南里的一套30平米的小房子里,拆迁之后分了两套房,还补了装修和搬家的费用。现在,石大哥一家人住在建筑面积80多平米的新房子里,相比以前的小蜗居,新家可谓非常宽敞,居住条件也比以前也好了很多。房子空间大了,石大哥也捡起了自己曾经的业余爱好——画画。 尽管杨大姐和石大哥两家人,都是从天坛南门的简易楼拆迁过来的,但是,在此之前他们却素未谋面。搬到新家之后,两家人却成了好朋友。据杨大姐说,她跟石大哥认识始于一张照片。杨大姐的老公喜欢摄影,有一次偶然间为杨大姐拍的照片,背景竟然就是石大哥家的房车,后来杨大姐把照片分享到小区的微信群,正好被石大哥看见了,于是,两家人就认识了,渐渐的关系也变的越来越亲近。 曾经,住在天坛南门简易楼里的居民,相互之间并不是完全认识。而今,大伙儿搬到了位于东南五环的焦化厂的新家燕保祈东家园之后,反而开始熟络了起来。因为,新家给所有人都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3 新楼房 新物业 新生活
尽管搬到了新家,房子面积比之前翻了一倍,但是,对于在二环住惯了的石大哥来说,一下子搬到五环,刚开始还真有点儿的不适应。 据石大哥介绍,以前,住在在二环里,每天出去都灯火通明的,但是,搬到新家之后,周围相应的配套设施还在陆续完善,他感觉自己就像住进了村里似的。 据我们的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燕保祈东家园的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项目预计在2019年陆续建设完成。据悉,在2020年左右,项目北侧的11公顷剩余用地,将用于建设公租房和安置房。孙书记表示,项目周边目前有教育资源有幼儿园和中、小学,生活配套有邮局、储蓄所,还有电影院以及相关商业、生活配套也逐步在完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个完善的居住社区同样需要时间来见证。 除此之外,小区的物业服务也会非常给力。小区的物业部门为了更好的服务安置房的居民,也是煞费苦心,开发了物业服务的APP。将报失、报修、入室保洁、中介等一系列的服务融入其中,让业主们在手机上就可以享受贴心的物业服务。新的楼房、新的朋友、新的物业体验,让离开故土的天坛居民开启了新的生活。
舒适宽敞的居住环境,优质贴心的物业服务,让住在这个新家里的居民好不惬意。儿燕保祈东家园中的“祈”字,和天坛的祈年殿如出一辙,不仅如此,小区里的指示牌上还有天坛祈年殿的图案。熟悉的元素,让这些来自天坛的老北京人,重新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归属感。 本期记者:王亮之 寇琳 编辑:于菲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