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北京业主的网上家园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小区业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述北京:北京最老的胡同您知道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00:04: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微信公众号:老北京城
关于北京的胡同,素有“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之说。今天小编不跟您探究“胡同”一词到底来源于蒙语,满语,还是突厥语,而是跟您聊聊咱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胡同——砖塔胡同。也许您会说,北京这么多胡同怎么能证明这条最悠久?您说的没错,北京胡同的历史实在太悠久了,可是在元,明,清三代的典籍里都能够查到,而且至今依旧保存的胡同,北京城内恐怕只有这一条了。
老僧和塔
砖塔胡同,顾名思义:胡同因塔得名,塔依胡同而建。那么提到这砖塔就不得不提它的主人——万松老人。万松老人原名蔡行秀,是金,元时期的得道高僧,因在河北邢台净土寺出家时建万松轩居住,自称“万松野老”,后人为了尊敬他称其为“万松老人”。当然他的出名可不是因为这个,而是他那身处空门、志在天下的胸怀。当时的金章宗完颜璟,元世祖忽必烈以及重臣耶律楚材都请其为师,万松老人经常给他们讲经说道,告诫他要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切勿乱施暴政,祸国殃民。老人圆寂后,人们为他建了这座朴素别致的砖塔——万松老人塔。
该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在保存下来的是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后的样式。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也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
现代文学两鸿儒
砖塔胡同经历了700年的变迁,在民国期间更是由于两位文学巨匠的居住变得名噪一时。
鲁迅:1923年7月,鲁迅先生携夫人迁居到砖塔胡同84号院,该院属于小型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小院院门向西,南侧有棵古槐。鲁迅居住的三间北房只有20余米,先生在这里也只是住了短短的十个月,可就在这短短的十个月中,先生创作编辑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诸多作品。
张恨水:1946年2月,张恨水来到北平,筹备报刊。他买下了门牌号为北沟沿甲二十三号的一所大宅,四进院落、三十多间房的,后门即在砖塔胡同西口。在此居住期间他创作完成《梁山与祝英台》、《白蛇传》、《孔雀东南飞》等作品。那个时代停电是很寻常的事情,每当停电,张先生就经常携杖出门散步,他还曾填词一首描写那时北京的胡同夜景。
《白话摸鱼儿》
满长街电灯黄色,三轮儿无伴。寒风一卷风沙起,落叶枯条牵线。十点半,原不是更深,却已行人断。岗亭段,有一警青衣,老枪挟着,悄立矮墙畔。
谁吆唤?隔条胡同正蹿,长声拖得难贯。硬面饽饽呼凄切,听着教人心嘇。将命算,扶棍的,盲人锣打叮当缓。应声可玩,道萝卜赛梨。央求买,允许辣来换。
那些年他们曾住过
除了两位文学大家,同样有许多名人在这条胡同居住过。促成《双十协定》的“和平老人”邵力子;时任中央政府办公厅主任的齐燕铭;一代才女顾太清,以及刘少奇先生等曾经长期或暂时居住在这条胡同里。
虽然砖塔胡同经过改造,但庆幸的是“万松老人塔”以及塔院得到了保护,修缮完工的这座砖塔,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样静静的鉴证着北京的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1192595503|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后网 ( 京ICP备12001442号  

GMT+8, 2024-11-16 08:20 , Processed in 0.18322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