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北京业主的网上家园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小区业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述北京:北京老胡同锦什坊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00:32: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微信公众号:老北京城

锦什坊街位于阜成门内路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北起阜内大街,南到太平桥的屯绢胡同口。街虽很长,但最繁华的地段,就是自北口至当今著名画家田世光的旧居所在地麻线胡同,也就是清顺承郡王府的北墙根。总长不过200米。可这里的买卖家是门脸挨着门脸,像是北京果脯杂拌,什么都有。我就从北口说起吧。
这街口有座铁艺编花栅栏拱门,上有圆铁片四片,白漆底子上红漆写着“锦什坊街”。进街口路东第一家是个棚户买卖家,专卖各种时令蔬菜。店主不停地收拾,不但店门里外干干净净,那些个各色蔬菜也全是样样水灵灵的。甭说别的,单看那韭菜,正像相声大师侯宝林说的那样:干干净净的韭菜,潲上水后“啪”地往那一戳,瞧着就那么精神!要说那买卖做的那叫活份和体贴,更是没挑。比如谁家里买完菜,想起来配汤料要佐以很少的香菜或韭菜,竟然可以只买一分钱的、还得是两样:香菜和韭菜。这个卖菜的隔壁是一家专卖旱烟叶的老铺子。

掌柜的是位老太太,她不离嘴的老是叼着一个铜嘴、铜锅的木杆大烟袋锅。伙计是她的儿子——一个聋哑人,娘儿俩长得酷肖,行动坐卧也像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老太太的柜台上,一拉溜儿摆着七、八个大笸箩,装有成色不等、价钱不一的各种烟叶,买家可先尝后买。包烟叶的纸包别具特色:三角形的两层纸,经她手那么一捏一按,没个撒。烟铺往南是一家做黑白铁活的和一家点心铺,再过去是一家小酒铺。酒肆里面大小酒坛,一律是红布包着的木盖。打酒用的是“竹提子”。掌柜的是个快性人,可他打酒时动作却很慢,问他为什么?他说:都是老主顾了,得照顾着点。这卖油和卖酒的讲究个“快打油,慢打酒”嘛。原来慢打酒,是为了提子里满满的,一点不亏客人的酒。由于他待客诚实,小菜又可口,屋里老是满满的人。再过去是一家小的机加工工厂,仅有五、六台机床。

厂长是个东北人,他的儿子是我小学同学,姓刘。有这层关系,我得以第一次看到了车床和它工作时的情况。那机器开动和车铣金属的声音,一卷卷的铁屑,令儿时的我十分惊异。可贵的是这家小机加工厂,不但接大宗的机加工活儿,老百姓家的小加工活也给做,您看多方便!这个小工厂再过去是一条小夹道,夹道口上是一家西药店,大玻璃橱窗,琳琅满目的西药,店主高鼻梁带眼睛,还有那瓶瓶罐罐上的英文字,是这条街上最洋气的一家买卖了。它的隔壁是一家粮食铺,五谷杂粮样样俱全。再过去就是我小时最心驰神往的去处———小人书铺。那时候的孩子零花钱可谓少之又少,有时两三天家长才给一分钱。要是有二分钱那就很不错了,如果有五分钱,那可算是“富户”啦!可我不管多少,只要有哪怕一分钱,也是去看小人书。
那时小人书铺把小人书皮儿裁下来,贴在墙上供孩子们挑选看哪本。我是基本不选,从头挨着看,一本不拉下。家里人说我是把钱全填了小人书铺的馅了。时间长了,那租小人书的店主对我生了恻隐之心,每次都许我一分钱可以看两本,而不是按规矩一分看一本。这样直到我长大上了五年级、开始看成本的小说“字书”为止,也还是到他那里租各种小说看。这个书店的隔壁,也就是丁章胡同口上了,是一家馒头铺。对他家的馒头没多少记忆,但是他家的数十只鸽子,我可是记忆犹新。每天两次他放飞,那鸽群起飞连带着鸽哨齐鸣,至今追忆,声犹在耳,十分动听。

过了丁章胡同口,这条街的路东买卖家是裁缝成衣店和紧挨着的一家猪肉铺,那会儿百姓家都不富裕,论斤买肉的很少,平时就是买个一毛、两毛的,最少的甚至就买五分钱的。可贵的是老店主也卖给你,而且是要哪给你拉哪儿。因此老街坊们给了他一个雅号,叫他“老乖乖”。再过去一家是个酱油作坊,前店后厂的形式。它的隔壁是一家西医诊所,主治医生口碑不错,医德尚好。不过“谱”很大,近在呎尺的路,要是请他出诊,也得三轮车侍候。这个小诊所的旁边,是一个早点铺。五分钱一套的烧饼焦圈,吃早点的人们把焦圈放在热烧饼里一夹,只听清脆的“咔嚓”一声,那嘴里的口水就开始往外冒了。再过去一家是个冬卖鲜果、夏卖冰棍儿的店铺。它的隔壁是一家煤厂,再旁边一座很大的大宅院。

这座大四合院是谁家已不知道、也不重要了,让人不能忘的是,著名的评剧艺术家筱白玉霜曾在此居住,她的风采和平易近人的为人,一时传为佳话。再过去是一家卖花圈、寿衣的。锦什坊街路东的买卖家到此就没有什么了。咱再回过头说路西的买卖家门脸。锦什坊街北口路西第一家,那时候是个临时的摊档,只在夏天有买卖———专卖鱼虾。什么带鱼、黄花鱼、大对虾,尤其是当令的螃蟹,把张牙舞爪的大螃蟹拴成串卖。路西第二家是个卖日用百货小商品的。再过去也是一家卖粮食的,不过比路东的那家品种更全、更好,但也稍贵一些。隔一座院门,是一间“绒线铺”,就是现在卖针头线脑的那种小百货店。而它的隔壁则是一家山西风味的饭馆,别看馆子不大,那独特的刀削面可是远近闻名。它的隔壁是一座宅院,具体做什么的,时值五十年代初已不是很明显了。但看那院子带玻璃顶棚,早年定也是非同一般的买卖吧。再往前数是一家带“斋”字号的点心铺,味道不错,买主也多。
它的隔壁则是一家带“升”字号的鞋店,这就到了民康胡同口了。过了民康胡同口,把口的是一家理发店,店主姓关。他的后人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曾因开了家“海大碗”饭馆而驰名京城的。再过去是一家院里开办的铁工厂。而它的隔壁是一家回民开的、卖牛羊肉的,那时的人们叫它“羊肉床子”。为什么呢?听说是为了和猪肉铺区别开,肉案不叫案子,称为“床子”,连那买肉的家什都不一样,无论是挂肉的钩子、秤砣、秤盘,一水的铜活,尤其是那秤盘,不是中心凹,而是凸起来的。就连磨刀,也不用磨刀石,而是用一根钢棍儿。总之处处有别于猪肉铺。它的隔壁是当时很特殊的一门行业,专修日光灯管,代卖各种电料。到了晚上就数他们的门脸亮堂,点了好几支日光灯,算是广告吧。

给那时昏暗的街道增添了光明和温暖。以后没几年这个小店关张了,顿时街上暗了许多,小时我晚上走在附近,还挺想念那份光明。它的隔壁是一间倒下台阶的大门,这是间当铺。迎门一座木影壁,上面大大的写着一个“当”字。它的隔壁则是一家经营得不太好的小菜铺,再过去则是一家油盐店,卖各种油盐酱醋副食品。再往前除了一家修自行车的,就没什么店铺了。而最重要的是有一座规模之大,可以算北京排在前三位的清真寺,至今这座古寺还在。它好像是锦什坊街繁华文章的煞尾之笔。其实锦什坊街再往前走,到了武定侯胡同往南,就又是一段商店林立的街市,和北边这一段大同小异,只是没有那么繁华热闹,此处就不赘述了。

《顺天府志》称:“元于平则门内置金城坊,明因之。今锦什坊街,南接闹市口,北抵平则门,疑即金城坊街之讹。”今阜成门的位置,大体就是元代金城坊街演变而来的。《明一统志》称:“元世祖庙在金城坊。洪武十年(1377)建。”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在北平府为元代皇帝忽必烈建庙。明永乐建都北京之后。“岁以二仲,遣顺天府致祭”。今元世祖忽必烈祭展已无陈迹可寻。《顺天府志》称锦什坊街有“普寿寺,有敕建额,回人礼拜寺也”。今清真寺尚保持完好。是西城区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内有大殿,讲堂和浴室。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是北京著名文化古迹之一。相传,此处原是一座和尚庙。庙里的方丈好习武,武艺高强。庙旁有一羊肉铺,掌柜的是一位回族人,也好习武,武艺也很高强。有一天,和尚对那回族人挑战说:“听说你武术高强,你我比试比试如何?”那回族人说:“可以。”当时找来裁判,讲定条件:如果和尚胜了,那回族人把那羊肉铺送给庙宇供方丈居住;如果和尚败了,方丈就把寺庙献出来给住在这一带的回族人,改为清真寺。说罢,双方比武开始。几个回合之后,那和尚招架不下,就大败而归。

僧无戏言,他果然把寺庙献给了回族弟兄。

又在锦什坊街另建一座寺庙,叫圆觉寺。清真寺和圆觉寺相距甚近。他们之间虽然信仰不同,但彼此友好相处互敬如宾。宣德皇帝听说此事,亲为清真寺和圆觉寺题定匾额,并命官员从国库中提取白银若干,分别捐助清真寺,圆觉寺。使之兴工造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1192595503|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后网 ( 京ICP备12001442号  

GMT+8, 2024-11-16 11:44 , Processed in 0.20321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