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信公众号:老北京城
“倒爷”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群体,“倒爷”一词广泛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内地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尤其是在价格双轨制时代,一些人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被人们戏称为“倒爷”。“倒爷”一度盛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北京地区最为流行。
以前北京管做买卖的(主要是做小买卖,卖个衣服,手表什么的)的人叫倒爷。就是倒买倒卖的人。比如:票子(列车票、戏票、有价证券、限购物资票等)倒爷主要是利用商品价格差别进行倒买倒卖,有些属于合法捕捉市场商机,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商品流通体制的完善。 � 以低价买进,再用大大高于原价的价格卖出,有些则是属于非法牟利,特指从事这不法活动的人,被人们称为“投机倒把”,从1987年起受到政府部门的严厉打击。
更有一部分,则是利用不正当的人际关系,通过“走后门”“批条子”,利用价格差行贿受贿、倒买倒卖,成为腐败的温床,被人们称为“官倒”。在不少情况下,上述三种行为难以完全分得清楚。 �
今天小编就跟您聊聊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中,北京“倒爷”是值得书写的群体之一。就是这些数以百万计的个体户、倒爷、小作坊、集体工厂以“蚂蚁雄兵”的方式,推倒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堤防。
�“倒爷”是计划经济价格“双轨制”的产物,也随着价格双轨制的消失而远离人们的生活。由于同时存在国家统配价和市场价,就给那些嗅觉灵敏或者拥有关系的人带来了利用价差牟利的机会。倒爷们最初不过是从乡下收来几百颗鸡蛋、小心翼翼搬回城里换粮票,或从沿海论斤称来电子手表用军帽装了在各地大城市兜售,后来发展到缺什么倒什么、什么紧俏就倒什么。
倒爷队伍异军突起 1979年后,中国实行原材料价格改革,许多产品的国家统配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抬高,比如原煤价格从每吨14.52元提高为32.32元,统配水泥由每吨40元提高到90元;而另一方面,国家也允许企业超计划自销产品,可按市场价格出售。这就形成了“双重价格”,也就是所谓的价格“双轨制”(国家统配价和市场价同时并存)。这样的背景下,市场价格比国家统配价时常会高出一到两倍。
“双轨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也给那些“倒爷”们带来了商机。在那个时代,火车硬座、麻包袋几乎成了“倒爷们”共同的道具。据说温州美特斯邦威老总在用200万元做大一个品牌之前,也是用麻包袋装着布料蜷缩在火车硬座底下跑买卖。而林文和同样是大包小包地扛着产品在火车上挤来挤去。这些倒卖行为在当时被命名为“投机倒把”。
1986年,受价格管控的影响,彩电生产量大滑坡。1988年,国家允许各地浮动20%。但一年后,国家为了制止“黑市交易”,再度控制流通体系和价格,导致“生产和需求”同时萎缩。20世纪80年代,“官倒”是腐败的主要表现。 “走后门”“批条子”,利用价格差行贿受贿、投机诈骗、倒买倒卖。于是,“打击官倒”成为1989年廉政的一个口号。 后来,随着价格双轨制的消失,“倒爷”这个说法也逐渐从人们生活中消失。1997年3月,刑法中取消“投机倒把”罪。只有未被取消且暂行了20多年的《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偶尔还是会像幽灵般溜出来让人们再次领教“投机倒把”的含义。
倒爷转向俄罗斯
在国内遭受打击之后,很快,“倒爷”们把目光转向了国外。“去俄罗斯做生意一星期能挣一辆奔驰。”上世纪90年代,这类极富煽动性的说法在国内广泛传播。 当起了“国际倒爷”,事实上,中俄边境贸易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相当兴盛,许多村庄几乎村村都有人在俄罗斯做“倒爷”,回来又走,走了又回。当地人至今念念不忘当年“一车西瓜换一辆坦克”的“盛景”。
也是在这个时候,在北京,有“国际倒爷后仓库”之称的秀水街,逐渐成为中国与东欧相互了解的重要通道。那个年代,北京人曾亲眼目睹过俄罗斯商人席卷秀水街的采购狂潮,于是,胆大和聪明的一些人便试着也奔向俄罗斯。 �
20多年来,北京通过这条小街的民间贸易,不自觉地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商道。而那些抓住了机遇、冲破了旧经济体制的“二道贩子”,后来统统在王朔的笔下被尊称为“爷”,作为一个极具中国时代特色的称呼为世人耳熟能详。北京经满洲里至莫斯科的铁路全长9000多公里,国际列车每周对开一次,运行六天六夜,这趟国际列车就是那些国际“倒爷”的主要交通工具。而这条线路在“倒爷”们的眼中,熟悉得如同回乡的乡间小路。中俄民间贸易的线路,就是他们用汗水乃至血水杀开的,其间的故事惊心动魄,当事人回首往事心情也异常复杂。在倒爷生涯道路上走来走去的人们,几乎都遇到过抢劫,也有人送了命。 �
在俄罗斯最大的中国货市场莫斯科市阿斯太,虽然外观简陋,但租金奇高。由两个废旧集装箱上下搭建的店铺,年租金和各类“好处费”“保护费”,总共在50万人民币左右。不过比起生意的利润,这些“打发俄罗斯人的小钱”已经不在“倒爷”们的算计之内。生意做大了,钱也赚得多了,艰难的是要将挣回来的钱带回中国去。
查每个中国商人携带的美金便成了俄罗斯海关的重要任务。因为那时候,火车是惟一的渠道,“倒爷”们只能冒险将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美金随身携带回国。于是,每次进出俄罗斯,都成了一种狂欢似的宣泄。列车一进俄罗斯,进入餐车就餐的都是中国“倒爷”们,因为每到一个俄罗斯的车站,货物都会立马脱销。而列车一出俄国边境进入中国,“倒爷”们又都松了一口气,“回家真好!”
从“倒爷”到华商
正是这些“倒爷”们的所作所为,使铁板一块的流通体制出现松动,直至坍塌。沿着他们的足迹,原来为国家所独有的外贸体系在私营企业和国际“倒爷”的联手作用下走向开放。而随着贸易的发展,从前的“倒爷”也成了如今的华商。 �
中俄贸易的演变历史或许能成为国际“倒爷”作用的最好注脚。前苏联和东欧的剧变,令中俄两国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一方面俄罗斯急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另一方面中国需要俄罗斯的原料及工业产品,加大双边贸易符合中俄两国的共同利益。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经济萧条,日用品严重匮乏,而中国的轻工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大批中国货开始进入俄市场。进入俄罗斯的北京和温州商人都对那个年代怀念不已。 数据显示,中俄贸易额2000年为80亿美元,而前苏联时期最高贸易额仅是46亿美元,苏联解体后,1993年贸易最高峰为72.8亿美元。2000年中国对俄出口额为22.3亿美元,其中服装出口约10亿美元,鞋3.2亿美元,以上两项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0%。22.3亿美元的出口中,其中包括10亿美元的民营出口。2000年对俄出口几乎一半是中国私营企业、个体户完成的。显然,在俄罗斯的中国个体商人、也就是那些国际“倒爷”们功不可没。
倒爷个案
牟其中“罐头换飞机”
南德公司的牟其中算得上当年中国第一倒爷,他的壮举是“倒飞机”——改革开放初期的商业奇迹。他乐于谈论的话题是国家、改革、命运这些大词。作为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三度入狱的牟其中从大陆首富到首骗的故事是那个年代的传奇。没有外贸权,没有资金,没有航空经营权,牟其中的“空手道”发挥到极致:把当年苏联4架图-154飞机用价值4亿人民币的500车皮日用小商品换回中国。1997年,一本突然出现的杂志增刊《大陆首骗牟其中》让南德集团分崩离析,当年他的手下干将冯仑、潘石屹、王功权等人较早离开牟其中创业,都成为了今日中国的商界巨头。
倒爷文化
冯巩“狂吻俄罗斯”
�
当倒爷成为一种现象,各行各业对它的关注也就理所当然了。 当时有一部描写倒爷的电影《狂吻俄罗斯》,相声演员冯巩在片中饰演一名音乐教师,与妻子离异后,对生活感到困惑,与好友双成一起去闯荡俄罗斯。在当倒爷的过程中,他爱上了年轻美貌的俄罗斯姑娘,并喜结良缘。 20多年过去了,曾令计划经济下流通体制坍塌的“倒爷”,也已经成为一个过往时代的名词。在大多数国人的眼中,“倒爷”这个词说起来似乎依然不是那么的褒义。事实上,这些人恰恰是改革开放之初最善于抓住商机的那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