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信公众号:海淀镇相随
历史上六郎庄物产丰富,除了著名的“京西稻”外,村边四周遍布莲藕、荸荠,地角旮旯长满菱角、茨菰。而地头上田埂旁,杏树、桃树、杨柳、花椒、野菊、蒲公、牵牛、荠菜、苦蔓、水芹等树花野菜应有尽有。黄鹂、喜鹊、斑鸠、伯劳、秧鸡、鹭鸶、鸳鸯、鹌鹑、野兔、山猫、狗獾等鸟兽也经常栖息在村头田地里,构成一幅美丽的水乡风景。 在众多的物产中,以莲藕最为知名,与稻米、荸荠并称六郎庄“三宝”,故有“海淀藕乡”之称。这是因为六郎庄地处昆明湖和长河东岸,润泽百顷,水田如棋,极富种植莲藕的条件。
《中国水生植物名录》上说:“藕是一年生植物,喜水喜肥,繁殖力极强。”每至夏秋之交,藕农不是挖藕,而是踩藕,即赤手空拳在深水稀泥中,凭大荷叶的老嫩,小荷叶的颜色来决定泥中藕枝的大小肥瘦。待判定好后,则下脚摸准藕枝的部位,随后手执小竹刀弯腰将藕条切断,一支如玉臂的藕便拽出水面。这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活茬儿,一般年轻人还干不了。据传当年六郎庄有一位出名的踩藕把式,名叫郭恩祺,他踩藕的技术绝对保守,连自己的侄子都不传授。踩藕把式是在实践中成长的,凡是请藕把式踩藕的人家,按例是“犒劳天天吃,工钱加倍拿”。踩藕时多是男人们踩,女人们在后面捡拾,所以曾有“京西海淀六郎庄,十七八的姑娘一大帮。左手拿着腰中带,右手挎着柳条筐”的村姑捡藕歌谣。海淀民俗专家严宽先生曾多次到六郎庄考察,对六郎庄的“藕文化”颇有研究。
藕农把新出泥的藕运到大道柳荫下就地出售。酷暑蒸人,荷叶当扇,他们赤脚光背,一边吸着旱烟袋,一边嚼着顺嘴流汁的藕解渴。若遇到过路熟人,有时还慷慨地从藕堆中拽出一支给人家尝鲜,分文不取。附近小贩来买藕,藕农也不屑与人讨价还价,秤总是高高的。买卖不成仁义在,反正是自家种的,不在乎卖钱多少,犯不上坑人,让人家戳脊颈骨。这种重情讲义,朴实厚道之风,还有歇后语可证:“六郎庄人卖藕——大扒皮”。意思是说算账时,应刨五斤的泥土分量,大多要刨六七斤,决不让买主儿吃亏。
三四十年前,六郎庄还是一派水乡景象,每到农历九月间,路过此地时仍能看到大片的荷塘及路边一些卖藕的小摊,而今已难寻其踪,留给人们的只是对绿色荷塘和玉臂般莲藕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