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北京业主的网上家园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小区业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市规划为:海淀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选择与空间布局(附规划图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09:41: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04版北京新总规对海淀区空间发展的规划
04版总规继续贯彻93版总规在城市布局上 “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既积极推进城市建设重点从中心城向中心城以外地区转移,中心城建设从外延扩展向调整优化转移。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在04版总规中海淀区被列入中心城范围,位于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中的东西轴和“西部发展带”上,并被确定为城市功能拓展区。04版总规对海淀区城市空间规划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明确了 “两心六区和两个边缘集团”的空间定位。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和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多中心” 中的两个城市职能中心,是提高北京城市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个重要空间地区是指作为全市两个商务副中心之一的中关村西区,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主坟综合商业区,海淀四道口专业物流园,西部山地旅游区,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翠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清河和西苑两个边缘集团,前者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后者以教育科研为主。
按照总规确定的空间布局结构,海淀区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城市中心地区,是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在海淀区内的围合地区,包括中关村西区商务中心,五棵松文体中心、白石桥文体中心、公主坟商圈、当代双安商圈和金源商圈等地区。规划要求严格控制中心城中心地区的城市建设规模,疏解中心地区人口,通过调整部分职能和实施有机更新,加快形成中心地区的核心功能聚集。
第二层次:边缘集团,是中心城承担产业和人口聚集的重要地区,包括清河地区和西苑地区。清河集团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位于其中;西苑集团以教育科研为主。
第三层次:绿化隔离地区,包括颐和园、圆明园、玉泉山和香山等地区,海淀皇家园林旅游区位于其中。规划要求绿化隔离地区以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有效引导经济发展方向,全面实现城市化。
第四层次:海淀山后地区,包括西北旺、温泉、苏家坨和上庄四个镇。海淀山后地区是中心城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与职能发展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色。规划确定海淀山后地区是北京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城市西北部重要的旅游区,应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实现城市化,建设生态型、田园式和现代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综合城市新区。规划要求坚持高品质、组团式的发展模式,注重与周边自然山水格局相协调,严格控制整体建设密度,合理确定开发强度。
2、海淀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选择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要素在一定地域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区位关系、空间集聚程度和分布形态。空间结构的形成因子包括节点、发展廊道、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空间结构表现形态可分为点状、轴带状和网络状。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要素首先在适宜的空间上集聚成为增长极核,形成极化效应,促使核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梯度上升,对边缘地区产生辐射。由于核心极化过程初期产生的回波效应超过扩散效应,核心地区的社会经济质量不断增长,进一步拉大与边缘地区的差距。核心地区的社会经济质量到达足够规模后,核心地区的扩散效应逐渐超过核心地区对于边缘地区的回波效应,辐射效益显现,核心地区外围出现新的社会经济增长点。此后,社会经济增长点渐次由单点扩展为多点,在空间上产生关联,形成轴带,沿轴带不断集聚生长完善,并与其它轴带相互作用,产生联系,最终交织成为网络。完成单核极化非均衡发展、多核扩散非均衡发展、轴带扩散非均衡发展和网络关联均衡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模式。
海淀区整体上可分为山前和山后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上具有明显差距。目前山前地区已经处于轴带扩散非均衡发展向网络关联均衡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渡时期。中心城区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轴带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现代服务业、高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已经成为支撑该地区长期稳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未来空间生产力布局结构中,现代服务业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特别是高科技商贸、文化体育、旅游休闲、中介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将逐步形成新兴的重要产业门类,是海淀山前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山前地区的高科技研发产业,应以中科院、清华北大科技园的多点发展框架为基础,摆脱大学、研究院的科研模式,将单纯的科研、开发转化为向科技生产力的方向发展,发挥中科院、清华北大科技园的扩散效应,在其周边地区形成科技创业空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推出新产品。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政府主动调节空间布局,特别是整合中科院、清华北大科技园周围用地,推出成本低廉的发展空间,为小型科技研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业空间。海淀山前地区要保持在高梯度的社会经济发展层次上,不仅需要建立创新导向型网络化发展战略模式,还需要不断吐故纳新,迎进送出。对于那些技术发展成熟,增长速度降低,甚至逐渐衰退的产业,要有计划地逐步淘汰,腾出发展空间,迎接处于创新阶段的新兴企业。由于海淀区自身发展空间的局促,海淀区还应该选择走出去的空间发展战略,为新兴产品、新兴产业在海淀区外搭接平台,联系提供转化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基地。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积极参与配合,甚至发挥主导作用,只有很好地送出,才能更好地迎进。
海淀山后地区目前处于多核扩散非均衡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山后地区具有超过一般城市建设区的生态保护要求,因此在空间形态上将呈现跳跃组团式发展,形成点轴式向网络化逐步过渡的区域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在未来空间生产力布局结构中,高科技研发与制造业将成为支撑该地区长期稳定发展的支柱产业,生态观光休闲产业是适合该地区发展的主要支撑产业。在高科技研发与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海淀山后地区应首先吸引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策划机构在此落户,其次是高科技研发成果的产业化示范基地。
3、海淀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
海淀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知识立区、创新主导、协调发展” 的主题,有利于海淀区抓住未来的重要发展机遇,要为海淀区拓展所承担的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科技园区核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职能,实现全球知识中心,国家创新中枢,著名旅游胜地,宜居城市家园的目标提供空间载体。
(1) 满足凸显知识和创新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海淀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首先要满足城市核心功能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应充分发挥科研、教育、信息产业与文化和旅游等产业优势,在空间上巩固、强化和完善“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和“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两大城市职能中心。产业空间利用应改变以自然资源高投入、环境高污染为基础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以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为驱动的知识发展模式。产业空间开发应以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以及政府创新为主导,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
(2)适应城区经济社会多元化的协调发展
海淀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要适应城区经济社会多元化的协调发展,除了要满足城市核心功能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外,还要在全区整体空间资源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为城市生活综合服务、乡镇快速发展、企业开发投资提供满足不同类型和区位要求的土地和空间。从而实现市、区、镇三级功能和企业社会需要在空间上的协调发展。
(3)整合城乡空间资源,构筑特色鲜明的整体空间形态
在北京市各城区中,海淀区是一个在自然地理空间、资源优势、职能产业定位和发展基础等方面个性化十分明显的地区,因而有条件立足自身个性化的因素,整合城乡空间资源,构筑特色鲜明的整体空间形态。其一,要整合新总规空间要求和自身空间发展需求,跳出中心区的局限,着眼全区空间整合,优化城乡空间资源,培育空间综合聚集中心,综合深化空间布局,建立与未来发达的知识型经济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整体空间形态。其二,要扬弃单纯以产业项目为主导或住宅项目为主导的传统建设模式,充分考虑城市的综合功能,充分考虑道路交通、建设成本节约、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更加注重土地的综合利用,使功能性区域与城市居住区形成配套,加强空间各因素的有机联系。其三,主要通过调整土地性质、提高土地利用率来消化部分产业增长对空间的需求,特别要结合大学院所的改制,多形式整合开放“大院式”封闭空间,推动大院周围及内部土地的市场运作。
(4) 营建自然与城区协调的高品质生态系统
海淀区是北京的上风上水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敏感区,其自然生态禀赋不但直接制约海淀区的城市发展,而且也将严重影响北京城市中心区的生态安全。因此,从自身和全市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海淀区必须构建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空间布局结构。同时,基于北京04版新总规对海淀区的功能要求及其自身发展目标,海淀区未来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文化、体育等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定位也给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海淀区的空间结构应当有利于自然与城区协调的高品质生态系统的营建。一方面,形成由山地生态区、水体与道路绿色生态走廊、公园与田园等各类绿色板块共同构成的自然生态骨架;另一方面,使自然生态骨架与产业园区、功能区点、城镇居住区等人工生态空间板块及其聚集而成的各类职能产业轴带相互渗透彼此联系,实现自然与人工两个生态子系统的有机协调发展。从而在保障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同时,不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5)具有应对未来变化的很强的发展弹性
海淀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应当具有很强的发展弹性,以适应由创新引领的知识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作为北京城市功能拓展区之一的海淀区,其空间规划既要为未来一定的功能拓展提供空间安排,也要为长远发展和新的机遇留有弹性发展的空间储备。因此,海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定要跳出受全市单中心聚集并向边缘总体圈层蔓延拓展模式的影响和束缚,构建多中心、多节点、网络化的弹性空间体系。
(6)加强与周边各区的协调发展
根据海淀区未来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发挥优势,提高竞争力,应加强海淀区与与周边各区的协调发展。从海淀区与周边各区的发展现状关系和未来趋势以及北京新总规对各区的定位和空间布局考虑,海淀区与周边各区协调发展的重点应放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生活服务和休闲旅游等四个主要方面。
4、海淀区空间结构发展战略的三种基本方案比较
通过对影响海淀区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本次研究对按照不同发展价值取向作出的三个方案进行了比较,为确定最终的空间发展战略提供了条件。
(1)基于现状发展基础的“四区五轴六片” 空间结构
该方案以职能产业的现状空间差异为基础,将全区划分为东部科技园区、山后科技创新区、西部生态旅游区和南部现代生活服务区四个功能区。根据现有产业在空间上已出现的相对聚集趋势,培育发展五条产业轴和六个重点产业发展片。五条产业轴包括北清路科技创新轴、西外大街会展交流轴、复兴路政务服务轴、阜成路-西四环中路医疗产业轴、学院路科技研发轴。六个重点产业发展片分别是中关村科技研发片、清河西苑高新技术与教育科研片、东南商贸片、皇家园林旅游片、山水风光旅游片、稻香湖湿地旅游片。该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现状空间上功能分区拓展与产业聚集发展的需要。
(2)强化城市职能中心发展的“三区两心”空间结构
该方案以山地、山前和山后三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空间为基础,将海淀划分三个空间区域:山前城市中心区、山后城市新区和西部旅游区。并根据04北京新总规的要求,在山前和山后分别建立两个城市职能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和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城市职能中心的空间发展。
(3)注重生态景观系统的“两带多点多轴” 空间结构
该方案特别注重了由河流、山体和园林构建的生态景观系统的作用,以呈十字状的两条景观带为生态空间骨架,功能产业采取多点多轴的形式围绕布局,强调了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益。南北向水系景观带,主要沿京密引水渠、长河形成景观水系,连接玉渊潭、紫竹院、动物园、颐和园、海淀公园、百望山、以及山后旅游资源,形成城市的旅游休闲、文体娱乐等产品的布局廊道;东西向皇家园林景观旅游带,由清华西路、颐和园路、香山路组成,连接了东部的清华、北大校园景区和圆明园,中部的颐和园,西部的香山和植物园,构成了著名的皇家园林游览带;而多个产业园、功能服务区、景区和公园围绕两带呈多点或聚集成多轴布局。

5、海淀区整体空间结构与布局
基于前述研究和综合三个基本方案后,确定海淀区未来整体空间发展形态为:“四区多点轴”的网络开放式空间结构,即在全区分为四个功能区的发展平台上构筑“多点轴”的网络空间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生活服务和休闲旅游等主要功能的对外开放互动。
(1)建立“四区”的空间发展平台
结合北京新总规对海淀区空间规划的要求和海淀区自然地理特征,在调整优化山前城区空间布局和加快整合利用山后空间资源的基础上,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休闲旅游和现代生活服务业发展的职能,在空间上形成四个功能区,即西部休闲旅游区和东部科技园区、北部综合城市新区、南部现代服务区。
西部休闲旅游区主要由海淀西部从北到南呈带状分布的大西山和香山以及南部绿化隔离地区乡村组成,包括凤凰岭、阳台山、南山、百望山、香山和玉泉山等山体以及四季青和海淀镇西部保留的田园地区,是海淀的上风上水地带和生态屏障。西部休闲旅游区应结合自然与人文资源以及农村产业特点,全面实现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从空间上体现生态涵养保护和以山水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经济职能的发挥,为海淀区建成北京宜居城市的最佳住区和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奠定基础。
东部科技园区、北部综合城市新区、南部现代服务区是海淀区城市功能拓展、承接人口产业需求和集中开发建设的地区,也是分别承担北京城市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等重要特色职能和发展科技与生活服务的共性职能的空间载体。在整合优化渐趋完善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和南部现有大量完备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推进山后北部新区的建设和南部科研院所科技研发资源的整合与提升。通过调整山前地区的土地性质,鼓励部分教育、科研及产业功能逐步向山后地区疏散,鼓励生产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企业向其他园区转移。并结合大学院所的改制推动大院周围及内部土地的市场运作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来满足密切服务于高科技产业的研发创新、商务、金融、会展等部分产业的增长对空间的需求,从而在山前山后和南部地区形成产业形态有所侧重的空间区域。山前高科技园区主要注重发展高科技商务服务、基础研究和教育等,山后综合城市新区側重发展高端应用研发和创新服务基地以及旅游业等,南部地区重点提升发展科技创新和商贸、会展、医疗、行政、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为海淀区实现全球知识中心、国家创新中枢的发展目标提供空间发展平台。
(2)构筑“多点轴”的网络发展空间体系
在“四区”的空间发展平台上,进一步研究各区的发展基础和外部条件,突出未来空间拓展的重点和趋势,认为海淀区最终应构筑“多点轴”的网络关联均衡发展空间体系。
“多点轴”是指在全区培育发展众多的功能与产业节点和轴线,既承接核心功能区的辐射扩散效应,又承担功能与产业在空间上的相对聚集效应以及区域网络的关联作用,以实现区域空间上的关联均衡发展。海淀区可以在空间上培育完善的功能与产业“点轴”有很多,如山后北清路科技创新产业轴及其两侧的各类专业园,京密引水渠北段两岸道路-沙阳路城镇发展轴及其沟通的多个城镇,学院路高端应用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带及其两侧多个大学科技园和研究机构,知春路金融走廊及其沿路的多处金融机构,中关村大街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及其连接的商圈、文体中心和商务区,苏州街中介大道及其两边大量的中介公司,西外大街会展轴及其两侧分布的许多会展设施,阜成路-西四环中路的医疗产业带及其两侧分布的多家医科研究单位,京密引水渠南北向水系景观廊道及其沿线的众多旅游景区,由清华西路、颐和园路、香山路组成的东西向皇家园林景观游览轴及其串联的“三山五园”等景区。
由于海淀山地、山前、山后地区的职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上的差别,在“多点轴”和道路交通构筑的海淀区网络空间体系中,西部休闲旅游区应建立景区景点、旅游服务设施和景观游览道路组成的生态空间网络;山前地区可建成以产业点轴为主的空间网络;山后地区宜构筑由产业和形态空间相结合的点轴空间网络。

复兴路政务服务轴:世纪坛文化中心、公主坟商圈、五棵松文体中心
阜成路-西四环中路医疗产业带:军事医学科学院、721医院、302医院、307医院、301医院
西外大街会展轴:西苑饭店、新世纪饭店、首都体育馆、国家图书馆、香格里拉大饭店、世纪金源大饭店、四博连交易中心
苏州街中介大道:道路两旁大量中介公司
中关村大街现代服务业发展轴:鼎好电子城、中科大厦、创业科技园、中科院物理所、中关村西区、当代双安商圈、甘家口商圈、白石桥文体中心
北大生物圈、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知春路金融走廊: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园、北京产权交易所、国家四大商业银行、证券保险机构
学院路科技研发和创新服务发展轴:石油勘探科研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书店、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航空馆、北医三院、长城电脑大厦
东西向皇家园林景观游览轴:香山、植物园、昌华公园、颐和园、圆明园、海淀公园
京密引水渠南北向水系景观廊道:凤凰岭、阳台山、七王坟、大觉寺、百望山、黑龙潭、紫竹院、玉渊潭
北清路科技创新产业轴:文化教育基地、环保科技园、中医药科技园、稻香湖会议中心、永丰产业基地、航天城
京密引水渠北段两岸道路-沙阳路城镇发展轴:苏家坨镇、上庄镇、温泉镇、西北旺镇、西苑
北三环路-远大路-西四环路半环圈层:北太平庄商圈、大钟寺流通中心、当代双安商圈、区行政中心、金源商圈、金四季商圈、集美流通中心、五棵松文体中心
(3)实现主要功能的对外开放互动
海淀空间资源有限、核心职能产业的特殊性、城市中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周边各城区的紧密联系决定了海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结构。从统筹协调与周边各城区的空间关系来看,海淀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开放性主要是实现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生活服务和休闲旅游等主要功能的对外开放互动。
其一,建立“一带三水三区”良好的生态结构,加强与周边各区的有机联系,保障对包括海淀在内的城市中心区的生态辐射和生态安全作用。保护由西山-香山-四季青绿化隔离地区组成的绿色生态带,营造永定河、京密引水渠、南沙河三条生态河流廊道,完善稻香湖翠湖湿地公园地区、颐和园圆明园地区、紫竹院动物园和玉渊潭公园地区三个重要绿色空间版块的生态环境建设。在北部、西部与昌平、门头沟和石景山等区协作,统筹保护山体、河流和绿化隔离带,在东部、南部与朝阳、西城和丰台等区协调,保障河流廊道、绿化隔离带和主要干道两侧绿带的连接与畅通。`
其二,强化科技创新职能,在全区范围内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空间布局,加强与朝阳、昌平、丰台等城区高科技产业园的分工协作,实现高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的迎进送出以及在其它区县开发子园的发展模式。东部加强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与朝阳区科技园的产业对接,北部建立山后各类专业园对昌平区现代制造业园区进行创新技术服务和产业转移的联系桥梁,南部与丰台区共同打造科技创新的崛起平台,为丰台区的科技产业园提供创新技术服务和产业转移。
其三,整合优化并完善生活服务设施空间,与西城、丰台、昌平等区合作共建城市生活服务区。面向海淀和丰台两区建立南部现代生活服务轴。协同整合优化西直门动物园地区的商业服务设施,提升建设面向海淀和西城两区的西外商业圈。加强清河集团西三旗产业园与昌平回龙观居住区的功能综合,共同开发培育服务于产业园和居住区的城市生活服务区。
其四,立足皇家园林、大西山和稻香湖三大旅游区的建设,加强与周边各区旅游景区的开放互动联系。向东、东南和南部应分别加强与朝阳区奥林匹克公园体育休闲游、与西城区古城风貌游和丰台区世界公园主题游的互动。而向北向西应致力于与昌平、门头沟和石景山等区协作共同开发山地风景名胜游和整合游线组织。

综合上述内容,海淀区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可以归纳为:
保护利用“一区”、整合发展“三区”、重点建设“多点轴”,统筹协调“空间开放”,形成“四区多点轴”的网络开放式空间体系。
保护利用“一区”,营建著名旅游胜地和宜居城市家园的生态环境;
整合发展“三区”,创建城市核心职能和产业拓展的平台;
重点建设“多点轴”, 强化职能和产业的点轴聚集发展构筑网络空间体系;
统筹协调 “空间开放”,实现主要功能的对外互动作用。

来源:http://www.bjghw.gov.cn/web/static/articles/catalog_48200/article_ff808081265022d901265ea83c7a0055/ff808081265022d901265ea83c7a0055.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1192595503|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后网 ( 京ICP备12001442号  

GMT+8, 2025-1-7 12:20 , Processed in 0.60079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