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记者杜宇、席敏、郑钧天)商品房与保障房,一个价格高企,另一个专供保障,两者性质、税收、价格迥异。但如今,遭遇发展瓶颈的楼市在探索新解法,这两者之间的通道正打开。
记者在基层调查发现,江苏、四川、山东、湖南等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存量商品房改为保障房:力求既能化解商品房的库存,又能破解保障房的资金短缺问题。
不过,这种楼市新解法并非一帆风顺,政府当“买家”如何化解寻租风险?开发商是否乐意?群众能否受益?这些问题都引人关注。
能否对接:一方房多一方缺钱
“去库存”已是商品房市场的主基调。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调整期,截至4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5681万平方米,比3月末增加68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加330万平方米。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目前各地楼市分化仍在加剧,不同于一线城市成交创出“新高”,三四线城市成交量仍在下滑,跌幅达26%。这表明“三四线城市由于库存高企、需求不足,仍然面临去化难题。”
与此同时,资金日益成为保障房建设中的瓶颈。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少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在商品房项目中配建的公租房和依托商业开发实施改造的棚改项目,二者的推进都受到影响。林区、垦区、独立工矿区棚改配套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资金筹措压力更大。
打通存量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对接通道,成为一剂药方。
国土资源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期联合发文,提出将符合条件的商品住房作为棚改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房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一些地方把城市的存量房改成保障房,可以把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兜底和商品房存量的消化有机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