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北京业主的网上家园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小区业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市对270余条大街公共设施进行整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09:4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龙网

清理110余座闲置报刊亭、迁移70余座违规占道报刊亭……昨天,市市政市容委在通报全市公共设施整治行动阶段成果时表示,将加大力度整治违规设施和违法行为。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
治理超范围经营430亭次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宣传处处长王清文介绍,本市部分报刊亭存在违规占道、超范围经营、占压市政管线等现象,虽几经整改,但效果不甚理想。今年4月起,市市政市容委依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在全市范围开展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专项治理工作,对全市270余条主要大街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对存在的问题现场查处、现场整改。
目前,北京全市累计清理闲置及丧失服务功能的报刊亭110余座,迁移阻碍行人通行报刊亭70余座,更新破损、老旧报刊亭37个,拆除报刊亭私加门扇1278个,治理超范围经营430亭次。“私搭乱建、超范围经营、违法张贴广告海报的问题初步得到了遏制。”王清文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检查力度,防止反弹。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景观处处长韩建平透露,本市正在编制公共设施点位规范文件,对报刊亭、公用电话、早餐车等12类“城市家具”进行规范设置。据了解,本市2007年就出台实施了《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明确了“城市家具”的设置标准。“我们希望通过制定点位规范细化标准,在保证人行便道通行的基础上方便设置。”韩建平说,下一步将对全市范围的公共设施外观、位置等进行规范整治。对于报刊亭数量的增减,他表示“将根据点位规划而定”。
朝阳区政府:
是依法移改并非拆除
针对近日媒体集中报道的报刊亭整治一事,朝阳区环境办副主任韩军昨天作出回应,整治工作主要是依法移改不符合设置规范的报刊亭,其中改、移71处,规范1处,并非拆除。
朝阳区近日对东三环、长安街沿线等区域的报刊亭开展了集中整治,“我们和区邮电局、市报刊亭零售公司及朝阳分公司进行了积极沟通,明确整治工作原则不是拆,而是按设置规范进行移、改。整个过程中不存在强拆和暴力执法行为。”
韩军介绍,目前全区已移改72座报刊亭,部分主要道路口的报刊亭已依法移到了非主要道路。60座亭体完好,12座略有破损将进行修缮,“我们之前与经营者进行了沟通,绝大部分都同意移改方案,9座亭的经营者明确不再经营,15座亭已经重新安置开始经营。”
在整治中有关部门也发现,不少报刊亭存在转包现象,“72座中有60座被转包,有的甚至是转了再转,经营主体混乱。”另外,超范围经营和违规占道现象也十分普遍。面对移改后报刊亭主经营艰难的问题,韩军认为,报刊亭经营首先应依法依规,“设置上要按照规定,经营内容严格按照许可。不能以经营艰难作为超范围经营的借口。”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朝阳区的这些移改报刊亭将在移动位置后继续经营,不会拆除。建议邮政管理部门认真研究报刊发行零售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报刊发行零售管理结构,既发挥行业监管的作用,又使报刊发行零售行业适应市场新变化,步入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
报刊零售公司:
尚未收到书面通知或文件
对于朝阳区政府作出的关于“移改报刊亭”的回应,市报刊零售公司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截至目前,公司没有收到任何书面通知或文件。部分街乡强拆72处报刊亭,已造成国有资产和经营人的巨大损失。朝阳区已拆除的72座报刊亭只有4处被迁到附近小区,因为客流太少,几乎无法经营。该负责人也表示:“我们希望能够与相关部门进行积极有效沟通,妥善处理此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09:48:14 | 只看该作者
短评
期待看到更多报刊亭
12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和朝阳区终于对连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集中整治报刊亭之举进行了说明,明确表示只是移、改,并非拆除。我们高兴地看到,政府部门的回应为解决报刊亭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报刊亭贩卖的是书报杂志等文化产品,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城市家具”,而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是判断一个城市文化内涵是否丰富的标志。对北京这座城市而言,报刊亭不仅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要,而且还承担着义务指路、便利饮食、街头监控等社会角色。作为体现城市亲和力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作为城市公共建设与便民服务的一部分,我们应对报刊亭心存一份感激。
毋庸讳言,目前报刊亭的经营管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政府相关部门在对报刊亭的管理上不应是简单粗暴地“一清了之”,而应多部门之间加强沟通、统筹协调、科学设置,兼顾多方面利益诉求,最终在便民服务与城市形象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城市管理是个精细活儿,不是靠行政权力蛮干就能完成的。只有考虑得更周详深远些,依法办事,才能办成事、办好事。
我们衷心期待,在北京街头看到更多的报刊亭,为全国文化中心增添更多的文化气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09:48:31 | 只看该作者
报刊亭深夜遭强拆 摊主无处索赔
目前已拆除72家 邮政管理系统正在核查资产、计算损失
本报讯 近日,整治报刊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据了解,北京目前已有72座报刊亭被强制拆除。中午口头通知,深夜就来人拆除,没有给亭主出示任何文件依据,也没有说明缘由。如今,实施强拆的负责单位尚未找到,损失由亭主自行承担。一夜之间,报刊亭主变成了无业人员。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最主要的是找到责任单位,“谁拆的,就应该由谁陪,承担相应经济损失。”
“中午通知,夜里就来人拆除。亭主如果敢反抗,就被拘留了。”王先生回忆起7月31日发生的事情,仍心有余悸。王先生原来的报刊亭位于永安里秀水市场南口北侧。当天中午,城管队员到报刊亭口头告知:夜里12点将拆除报刊亭,但是没有出示任何文件,也没有说明缘由。当天晚上,有人在报刊亭外拉起警戒线,有人将报刊、杂志等物品清理到亭外,随后吊车直接把报刊亭吊到运输车上拖走。
王先生说,他所在的报刊亭挂着经营许可证,属于合法经营,他在这家报刊亭工作了近14年。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一直到2024年底。但是这张经营许可证现在已经没有了,“原本是挂在亭子里的,亭子被强拆了,许可证也一起被吊走了。”直到现在,没有人提出补偿,损失由亭主承担。
北青报记者又找到了另一位遭遇强拆的报刊亭主孔先生,他现在和几位同样命运的亭主每天跑邮局、城管等相关部门,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任何文件依据。
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最主要的是找到责任单位,目前邮政管理系统正在核查资产、计算损失,想办法解决报刊亭经营人面临的问题。
背景
北京报刊亭最多曾达2500个
1999年以前,本市有1000多个散报摊。到了1999年,北京市政府开展了“为老百姓办实事”项目,报刊亭建设也列入其中。据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奥运会期间本市报刊亭数量达到高峰,总共约有2500个,现在估计只有2000多个。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此轮已经被强制拆除的72座报刊亭,均位于朝阳区的繁华地段,主要集中在长安街、二环至三环之间、朝阳区与东城区交界处,大多是1999年首批建设的老报刊亭,经营者多为老卖报人。这些报刊亭从口头告知到被强拆,经营人从未拿到书面通知、没见到相关文件。本组文/本报见习记者 王斌 王晓芳
新闻内存
整治报刊亭不能光靠力气大
强拆报刊亭合适吗?显然欠妥。对一座城市而言,报刊亭既是文化地标,也是文明接口,甚至成为城市记忆的组成部分。从市民角度看,报刊亭既解决了一部分人就业,满足了很多人的阅读需求,还可以承担义务指路、便利饮食、街头监控等角色。作为体现城市亲和力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作为城市公共建设与便民服务的一部分,报刊亭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
应该承认,现在一些报刊亭确实存在违章占道、超范围经营等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难题。但报刊亭一头连着城市功能和文化需要,一头连着市民需要和业主利益,相关部门在整治前宜谨慎三思,周全行事。尤其是不能把报刊亭统统等同于破坏市容秩序的游摊游贩,即便是依法依规整治,也应加强规范执法,有什么问题就处理什么问题,而不能光靠力气大,以拆代管、因噎废食。毕竟,城市整洁不等于街头“一无所有”,不能靠“一刀切”式的粗暴模式,精细化管理才是正道。
——摘自8月8日《北京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09:48:51 | 只看该作者
【延伸阅读】
媒体评论:整治市容就得拆报亭?
2014-08-10 07:07:00
北京书报零售八成靠报刊亭
整治市容就得让百姓读不上报?
以前,人们形容一座城市为“文化沙漠”,常举例称“街上都见不到报刊亭。”拆除报刊亭,也让爱读报的北京人深深担忧,北京这座文化之都会不会逐步走向“沙漠化”?
大屯路6家报亭再面临拆迁
继72家报刊亭被强制拆除后,昨天下午,大屯地区的6家报刊亭又接到了拆迁令。
“没有书面文件,没有安置地点。”报刊零售公司朝阳分公司经理成自力告诉记者,城管口头通知说报刊亭不能设立在主干道上,必须在一周之内清理,挪到“背街小巷”去,否则就要强制执行拆除了。“说是挪退,这附近根本没有再适合设立报刊亭的地方了。报刊亭搬到‘背街小巷’去和关门也差不多。”成自力说。
“让报亭搬到客流稀少的小区还不如就关张了。”在建外地区已经被强拆的报刊亭经营人屈志梅、崔美伶告诉记者,报刊亭就是在客流繁华地区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搬到偏僻的小区,市民就无法及时买到报刊。
便利店无法取代报刊亭
拆了报刊亭,市民去哪儿买书报?有专家认为,便利店将来可以取代报刊亭,代出售报纸杂志。
对于这种替代方案,业内人士却不乐观:首先,报刊亭是一个城市文化符号,哪怕经营下滑到需要代售饮料,报刊亭屹立在街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标志,文化符号。
其次,便利店也无法取代报刊亭的功能。便利店主要功能是出售日用商品,有限的货架空间决定了杂志书报的品种和进货量会十分有限。便利店期刊大部分以时尚类、娱乐类为主,既无法提供丰富阅读资源,也不能兼顾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在国内已经实践的城市中,期刊进便利店反响并不好,许多人纸质阅读习惯被粗暴地打断了。
再次,便利店受地理位置限制,并不方便人们购买。对于骑车的上班族来说,进便利店需要停车、锁车,进店选购再排队付款,不如在报刊亭购买方便。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报刊亭经营人非常了解附近居民的阅读需求,进哪些刊物、数量多少都心中有数,许多报刊亭主有固定客户,代留期刊几乎是经常的事情,而这一点便利店也无法实现。
报刊阅读仍有大量需求
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统计,北京八成的书报杂志零售是通过报刊亭售出的。“独立书店也关张了,现在又拆了报刊亭,北京还叫什么文化之都?”记者注意到,不少质疑之声来自于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这也表明,目前在使用网络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报刊亭仍有十分深厚的感情。
实际上,电子化阅读的普及与书报期刊的存在并不矛盾,人们在通过新方式获得信息的同时,仍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有依赖。更何况,还有许多中老年人、不能上网的人群,对报刊亭提供的精神食粮有着更切实的需求。
欧美国家的网络化进程比中国要高。但纽约仅在曼哈顿区就有200多个报刊亭,巴黎街道6个方向的大路口都有报刊亭,伦敦、柏林等城市的一些报刊亭还被装扮成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品。报刊亭已经是这些城市血脉的一部分。
快评
报刊亭是舆论阵地
报刊亭的消失,既是市民文化生活的损失,也是党政机关宣传阵地的流失。
2004年4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等党报就开始在北京市城区部分报刊亭上摊销售。当时的新华社对党报进入报刊亭做了详细的报道,其中被采访的许多市民都表示,能在家门口买到党报是很方便的事情,特别是遇到一些重大的事情,就非常关心党报上有哪些报道和评论。
现在,城区报刊亭仍旧出售多种党报党刊。报刊亭既承担着为市民提供文化食粮的功能,也是党的舆论宣传的一个阵地。
对于党报进报刊亭,经济日报社发行部主任也表示:进报刊亭是党报扩大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过去单一的订阅模式转换为订阅、零售并举的模式,拉近了党报和读者的距离。
媒体聚焦
■北京日报
整治报刊亭不能光靠力气大
强拆报刊亭合适吗?显然欠妥。对一座城市而言,报刊亭既是文化地标,也是文明接口,甚至成为城市记忆的组成部分。从市民角度看,报刊亭既解决了一部分人就业,满足了很多人的阅读需求,还可以承担义务指路、便利饮食、街头监控等角色。作为体现城市亲和力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作为城市公共建设与便民服务的一部分,报刊亭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
■参考消息
城市对报刊亭应存感激之心
真正让人觉得“市容美好”的城市,必须是宜居的城市,要有让市民和游客感到便利、愉快和舒服的氛围。报刊亭填补了都市文化的空白,满足了大众的阅读需要,还解决了许多人的饭碗问题,这难道不是对市容、对城市最大的贡献?因为“卫生运动需要”,就弄得市民吃不上早点,因为“市容美观需要”,就弄得市民不方便买到报刊,这显然是一种“惰政”,以清除、取缔代替适当引导、管理,是因噎废食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09:49:07 | 只看该作者
《参考消息》8月7日发表旅居加拿大华人学者陶短房的文章称,年龄稍长的城里人大多记得“邮发合一”这个专有名词。早些年间,报纸和期刊是通过邮局发行的,买报刊只能去邮局门市部。这种模式既不适应城市越来越大、居民报刊阅读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也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负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报刊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中小城市的大街小巷。市民们不必再跑出几公里,去寻觅一间附设报刊门市部的邮局,只需在报刊亭就近解决,还可先翻后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混得熟了,还可托老板代购暂时脱销或并未经营的品种。大大小小、遍布城内外的报刊亭,不仅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要,而且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同时还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仅这几点,中国的城市应对报刊亭的出现、存在,存一份感激之心。
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市政管理、改造过程中,以“影响市容”等理由,强行清除报刊亭,这股风虽几经反复,但总体上令报刊亭越来越稀疏,经营者越来越艰难。如今,这股风已从二三线城市刮到了北京。日前,北京市朝阳区部分报刊亭被有关部门强拆,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
其实,真正让人觉得“市容美好”的城市,必须是宜居的城市,要有让市民和游客感到便利、愉快和舒服的氛围。报刊亭填补了都市文化的空白,满足了大众的阅读需要,还解决了许多人的饭碗问题,这难道不是对市容、对城市最大的贡献?因为“卫生运动需要”,就弄得市民吃不上早点,因为“市容美观需要”,就弄得市民不方便买到报刊,这显然是一种“惰政”,以清除、取缔代替适当引导、管理,是因噎废食的表现。
一些决策者、支持者认为,网络时代报刊需求量开始下跌,智能手机和电子书的普及,更让纸版报刊逐渐被边缘化,即便取消报刊亭也无伤大雅。然而事实证明,阅读习惯是长期形成的,智能手机再发达,总有人愿意捧着纸版阅读。即便在智能手机、电子书更普及的欧美,公交车和地铁车厢里,也照样随处可见阅读报刊的乘客,商场门口和地铁出口,也照样摆放着免费取阅的报刊箱。更何况,许多报刊的深度内容,是移动电子阅读所不能提供的。
一些地方打着“和国际接轨”的旗号,试图以便利店、超市代售报刊,取代“有碍观瞻”的报刊亭。这种构想虽然不错,但现实却未必能如人愿:报刊发行利润普遍较单薄,而便利店则面积有限,寸土寸金,这样做的结果是,能够在便利店“存活”的,只能是那些利润较丰厚的时尚杂志(事实上各国便利店报刊销售都是如此),加上“隔行如隔山”,便利店老板对报刊和报刊发行渠道的熟悉程度、钻研精神,都势必远不如专业报刊亭经营者。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市民阅读的多样性,影响整个城市文化的厚度。
如果真的觉得报刊亭“影响市容”、“有碍观瞻”,不妨效仿前些年的某些城市,制作一些式样规范、造型美观的报刊亭,提供给经营者使用;如果真的觉得报刊亭设置无序,不妨按一定密度标准统一规划设置报刊亭,公开招租,规范经营。总之,办法是人想出来的,而一刀切地把报刊亭这种本应珍惜、感激的事物赶出城区,令其疏离市民生活,显然是最蛮横、最懒惰、最糟糕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1192595503|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后网 ( 京ICP备12001442号  

GMT+8, 2025-1-10 22:51 , Processed in 0.4098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