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北京业主的网上家园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小区业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闯到创,70年炼成科技创新第一“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13:42: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北京日报

      
村落和农田早成追忆,电子一条街也不再喧嚣。站在中关村“口字形”人行天桥眺望,北四环的滚滚车流奔腾不息,就如同中关村70年来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


“共和国科学第一楼”、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

回望70年,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数不清的“第一”让中关村一直勇立潮头,引领着中国科技创新发展。70年巨变,不断被重新定义的“中关村”,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技创新第一“村”。

强国之梦
“村里人”向科学进军

中关村,曾是北京西北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研究所的进驻而被深刻改变。

圆明园附近;西郊公园附近;京绥铁路以西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北边的土地;西郊公园以南阜成门外法国教堂以北的土地……1950年8月24日,中科院院务汇报会提出可能作为新院址的地方,共有4处。

钱三强去清华大学请两位建筑专家,会同物理学家陆学善到这些地方踏勘,几经比较,决定以中关村一带为新址。次年2月3日,中科院决定近代物理研究所等在中关村建楼,当年年底即开工。

钱三强 新华社图

1953年,中关村科学城第一栋建筑——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楼落成,也叫“原子能楼”。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学家樊洪业认为,这里是中关村科学城的历史源头。这栋五层的灰色老楼,为研制原子弹奠定了早期的科学基础,被称为“共和国科学第一楼”。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于敏、朱光亚和陈芳允等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从这里走出。

周围相继建起来的是,地球物理所、化学所、力学所、计算所、电子所、自动化所。一批海内外优秀的科学家,在中关村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往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西林立;往东,学院路八所高校竞相崛起。短短十几年间,“科学城”和“大学城”并立,中关村成为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也就从那时起,中关村在科研、设施、人才上高度集聚,成为共和国科技创新征途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关村的底色就是科学。”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认为,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技人才高地,奠定了中关村坚实的科学基础。

奋起直追
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

改革开放,风雷激荡。科学技术的春天徐徐降临,播撒下第一粒创新种子的,同样是这群“村里人”——他们“破天荒”地趟出一条让科技“变现”的新路子,率先迈出追赶世界潮流的步伐。

放眼今日中关村,科技企业何止千家万家。但当初中关村第一家科技企业诞生时的窘迫和艰难,普通人难以想象。1980年10月23日,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成立,没有鞭炮声,也没有剪彩,就在中关村一间简陋的仓库里悄然开张——这正是北京乃至全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

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科技工作者在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旧址前合影

破冰者陈春先,是当时最年轻的博导、中科院物理所一室主任,他也由此成为“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大批中科院、北大、清华的科研人员走出院所高墙,纷纷“下海”创业,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人们耳熟能详的“两通两海”,以及联想等民营科技企业,都在那一时期如春笋般破土而出。

创业浪潮席卷中关村。到1985年前后,闻名于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就已初具雏形,40多家由科技人员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关村大街安营扎寨。这一模式在全国许多大城市得以复制,出现了武汉东湖科技一条街、沈阳三好街、成都电子一条街等。

1999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旧景,张风摄。


民间的创业热情,很快得到官方积极回应和支持。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划定以中关村为中心的100平方公里范围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赋予18项优惠政策。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花落中关村。“中国硅谷”的故事,由此翻开更为精彩的篇章。

1988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这是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科技贸易中心的开业现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图

1990年,9.9米高的“生命”城市雕塑在黄庄中心环岛落成。花岗岩基座上铭刻着:“生命,献给新技术开拓者”,这10个字,饱含着对科技创新的礼赞,重若千钧。

1992年,在中关村大街的路中央矗立起金黄色的“双螺旋”雕塑,成为中关村的标志。李继辉摄于1998年

多年积淀拓展,中关村已发展成为覆盖北京16个区、空间规模488平方公里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

由闯到创
创新沃土涌现全球领跑者

中关村大街1号的海龙大厦,曾是中关村一个时代的标志。这个“攒机圣地”,近600家商铺扎堆儿,鼎盛时期大卖场年销售额达60亿元。2016年,经营17年的海龙电子城停业升级,鼎好、e世界等大卖场也归于沉寂。电脑卖场时代落幕,更加崭新的时代由此开启。

海龙大厦从过去的电子卖场变成“中关村梦想实验室”


新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弥漫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店里,挤满年轻的面孔,拼创意、搞路演、做融资。中关村就如同一个超级孵化器,滋养着来自全国、全球的创业者,在这里追逐梦想。

几十年前,第一代创业英雄们“摸着石头过河”搞创新,凭着一股闯劲儿在中关村生存壮大。如今新生代创业者们,拥有更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创意、技术、资金、服务、政策叠加而成的中关村创新沃土中,孕育着一批批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成果。

前有联想、百度等世界知名企业,后有京东、小米、美团、商汤科技等新生代企业……中关村是创新企业摇篮,这种说法毫不夸张。目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已超2万家,上市公司达300多家,“独角兽”企业占全国近一半,是全球仅次于硅谷的“独角兽”最密集地区。

中关村创业大街  武亦彬摄

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驾驶、生物医药……与中关村创业大街一路之隔,是中关村首个前沿技术创新中心,这里是培育前沿技术、孵化优质企业、打造创新生态的最新平台。中关村目前已有89家前沿技术企业“抱团”前行。近两年,这些“全球选拔、公开路演”遴选出的小苗,经过全方位升级孵化,迅速成长为“独角兽”的就有十多家,他们正在眺望着全球科技创新的“塔尖儿”。


“由闯到创。”中关村前沿技术与产业服务联盟秘书长窦彦莉认为,这是中关村创业环境的历史巨变,也推动着北京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阔步前进。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杰
图片:北晚新视觉图库、视觉中国

监制:张力
编辑:初心

10.png (61.67 KB, 下载次数: 115)

10.pn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1192595503|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后网 ( 京ICP备12001442号  

GMT+8, 2024-11-1 11:38 , Processed in 0.21351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