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原视点
根据中原集团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2017年标杆房企销售业绩持续强势增长。但和去年相比,月度峰值不是传统的“金九银十”,而是提早到了上半年。在购地方面,虽然购地金额与面积持续上涨,但多数标杆房企的策略较去年略显保守。从财务数据的角度看,房企净利润率持续下滑的势头无法改变。在这样的市场大背景下,房地产行业马太效应愈加明显,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
销售业绩总体强势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滑
2017年前10月,20家标杆房企总销售面积23275万平方米,总销售金额30146亿元,销售均价15541元/平方米,3项指标较2015年分别增长33%、44%、30%。销售量价再创历史同期新高。从年内销售业绩的走势来看,与往年不同,今年的销售巅峰出现在6月。这与3月后持续升级的调控政策直接有关。
从各房企的表现来看,与往年不同,各大房企销售量价涨跌幅度表现趋同。大部分标杆房企销售面积增幅在30%左右,销售均价涨幅徘徊在12%左右。唯独融创在销售面积上增长了近200%。
从房企业绩和市场环境的关系来看,虽然有严格的调控政策,但标杆房企在一二线城市的销售面积跌幅小于全市场。而从均价来看,标杆房企在一线城市售价低于市场涨幅,显然是在严格限价的环境下,采取了以价换量的销售策略。而在一线以外的其他城市,标杆房企的售价均高于市场水平,体现了较强的溢价能力。
20家标杆房企销售金额走势(2015.01-2017.10)
购地量价齐升购地激进度降低
2017年前10月,20家标杆房企累计购地金额13713亿元,累计购地可建面积22709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分别上涨220%以及105%,土地补库存的特征显著。
为了定量的分析标杆房企购地的激进程度,统计了标杆房企的购地销售比数据以及购地平均溢价率,然后将这两个指标加权平均。从中可以看到,大多数房企的购地激进程度均低于1,显示出在地价大涨的市场背景下,标杆房企在拿地时的态度谨慎。而中国金茂则相对激进,购地金额销售比高达1.75。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标杆房企土地储备的增幅速度已经明显放缓。由于行业利润率的下滑以及地价和资金成本的上升,囤地升值的传统开发模式已不再适合当前市场。全国性房企拿地储备来看,二线城市的整体储备量最高,但近一年来的同比涨幅最少,仅为14.47%。三线城市土地储备涨幅最大,在近一年来提升了26.38%。这反应了房企在今年以来积极布局三四线的决心。
20家标杆房企购地金额走势(2015-2017.10)
20家标杆房企购地面积走势(2015-2017.10)
财务状况稳定资本市场融资受阻
20家标杆房企的财务数据显示,行业核心指标继续走弱,2017年靓丽的业绩难掩行业整体下行趋势。
从房企的偿债能力来看,近一年来房企的融资成本偏高,债权融资手段受限。因此更多
企业选择表外融资或者明股实债的方式融资,使得行业整体的资产负债率得以稳定。2017年上半年大陆上市房企长期偿债能力为44.03%、香港上市房企长期偿债能力为45%,较2016年上半年小幅滑落。由于2017年市场整体销售情况良好,房企短期负债率保持稳定。
从房企的运营能力来看,20家标杆房企的存货周转率获得了回升。显示整个2016年去库存情况良好,房企的现金压力得到改善。
从房企的盈利能力来看,行业整体已经进入“微利时代”,20家标杆房企的核心净利润继续下探,未来很难有显著改观。
受银监局以及证监局对开发商融资的监管举措影响,2017年开发商债权融资规模大幅度回落,且融资成本升高至5.9%。规模从2016年的11283亿元骤降至3481亿元,与去年同比下降69%。
20家标杆房企长期偿债能力走势
20家标杆房企短期偿债能力走势
20家标杆房企债券融资规模与债券融资利率
行业集中度提升 2017年楼市进入调整期,严厉的政策环境在2018年仍将维持。部分高价位拿地而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房企面临资金链压力,如同2013-2014年的市场低谷期一样,预计2018年行业内整合并购将显著增加。大型房企凭借资金优势兼并中小房企,房地产行业将迎来“寡头时代”。
行业集中度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