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信公众号:首都之窗
1月11日,“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北京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发布会—缓解交通拥堵服务市民出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
会议指出2017年缓堵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均得到全面落实,疏堵工程和次支路建设等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向好,交通领域深化改革效果初显,中心城区交通运行状况逐步改善,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绿色出行比例达72%,平均交通指数控制在5.6,与2016年持平,保持在“轻度拥堵”级别。
1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 推动区域经济深度融合
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撑和骨骼系统,2017年,兴延、京秦、首都地区环线、延崇、新机场等6条重点高速公路工程共157.7公里稳步实施,新机场北线高速也已实现开工,连接京津冀的高速公路网越织越密。本市公共交通实现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一卡走遍京津冀”的出行模式已初步形成。积极推动京津冀客运联程服务一体化试点,三地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完成,覆盖区域内100个二级及以上客运站。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三地联合签署了《京津冀公路立法协同工作办法》、《京津冀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合作办法》。
2 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交通运输体系 城市副中心道路建设方面,2017年,宋梁路(北运河-通燕高速)改造工程已实现通车;运河东大街(东六环路-宋梁路)改造工程已具备通车条件;广渠路东延(怡乐西路-东六环路)按计划实现控制性工程开工。此外,通州区共有12项公路工程完工通车,另有7项公路工程正在按计划推进。为完善环球影城周边路网设施建设的东六环环球影城立交和京哈高速与九德路立交也已实现实质性开工。上述工程全部完工通车后,北京城市副中心道路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将明显提高,路网结构也将进一步完善。 通勤方面,为加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的联系,保障快速通勤,12月31日,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正式开通运营,全程运行时间约48分钟;广渠路快速公交系统、东小营公交中心站、东夏园交通枢纽建设也在有序开展。总体来看,已形成市区至城市副中心之间6号线、1号线(八通线)、市郊铁路副中心线、7号线等4条轨道交通,朝阳北路、朝阳路、京通快速路、广渠快速路、京哈高速等5条道路构成的快速通勤走廊。完成了通燕高速、京通快速路沿线整治工程;完成了漷县出口、小圣庙出口、芙蓉路沿线等23处疏堵工程,通过对既有道路等交通设施进行局部优化、改造及功能完善,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 3 疏堵工程持续推进 有效打通堵点、治理乱点 全面落实2017年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任务,城六区在2016年开工建设90条次支路的基础上,2017年再实现新开工次干路、支路92条,进一步加密了中心城路网。 市区两级共实施疏堵工程115项,有效打通堵点、治理乱点。包括东南三环分钟寺桥匝道改造、京哈高速漷县收费站进出口路段拓宽、大望桥地下通道连接步道等,超额完成了行动计划确定的100项工作任务目标。秉持着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精神,自2003年起,通过采取优化平交路口、调整道路出入口、建设公交港湾及站台、改造过街设施、设置潮汐车道、施划公交专用道、完善道路附属设施、清理占路障碍物等措施,市区两级已完成了2200余项各类疏堵工程,为缓解局部地区交通拥堵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实施的分钟寺桥桥匝道改造工程效果突出,彻底消除了东南三环内环方向主路的交织。早高峰时段,路段速度由28.0km/h提升至50.7km/h,提升了81.1%,晚高峰时段速度由16.6km/h提升至40.7km/h,提升了145.2%;同时,改造工程还提升了京沪高速驶入三环内环车辆通行效率,晚高峰时段运行速度由24.4 km/h提升至47.4 km/h,提高近一倍。 区域交通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城六区按计划共完成了12处区域交通综合治理任务。其中,东城区完成了故宫景山周边、同仁医院周边区域综合治理。西城区完成了什刹海、景山周边区域综合治理。朝阳区完成了奥运村域清街周边、太阳宫夏家园周边区域综合治理。海淀区完成了上地软件园、清华大学周边区域综合治理。丰台区完成了天坛医院新址、西南郊冷库综合交通治理。石景山区完成了模式口、万达商圈周边区域综合治理。 4 推进交通供给侧改革
全力创建公交都市 地面公交线网进一步完善。2017年,按照扩大覆盖、减少重复、提高效率的原则,通过进一步打造骨干线路,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公交线路优化整合,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1条,新开微循环公交16条,重点加密新建社区、新兴产业园区及地铁站周边线网覆盖;定制公交、高铁快巴、旅游专线等多样化公交线路达到309条,其中快速直达专线增至140条,日均运力超2万人次。根据市民各类多样化出行需求,开行节假日专线31条次,运送乘客10万余人次;公交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精准化效果初显。轨道交通网络效应激发城市新动能。随着2017年12月30日轨道交通燕房线、磁浮S1线、西郊线的开通试运营,本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已达22条、总里程608公里、车站370座,其中换乘站56座。1、2号线加装安全门并投入使用,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互联网购票、刷手机进出站等“互联网+”轨道交通便捷出行服务。轨道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性不断提升,工作日客运量超过千万成为常态。 自行车步行系统不断完善。2017年,继续加大慢行系统改善,升级绿色出行环境。共完成635公里自行车道治理工程,完成步道维修26万平米,无障碍坡化121处,步道拓宽及打通步道断点59处,障碍物拆改63处,步道阻车桩设置5482根,非机动车道彩色铺装设置6.8万平米等。研究提出了上地软件园至回龙观的自行车专用路设计方案。经过整治,城市道路的步行自行车系统出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得到显著改善。数据显示,步行自行车系统吸引率提高,行人交通量提高了4.42%,非机动车交通量提高51.85%。 5
停车综合治理全面深化 停车管理方面,完成了停车资源普查和数据分析。通过将全市16个区下辖的331个街、乡、镇划分为2006个普查小区,细分为6.6万个基本单元,逐一编号核查,最终核定出截至2016年底全市城镇地区的车位总数为382万个(其中居住类车位219万个)。通过对普查数据的分析,将车位供需情况划分为充足区、基本平衡区、缺位区、严重缺位区和非居住区域等五类区域,为开展停车区域平衡治理提供依据。 开展了路侧停车电子收费改革试点。开发建设了北京市路侧停车动态监测和电子收费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动态监测、服务监督、信息服务、统计分析、巡查稽查等功能,可同时满足市区两级路侧停车监管需求。目前已经在城六区和通州区的37条路、4086个车位建设完成并上线运行,今年还将进一步加以推广,力争2019年底实现全市路侧停车电子收费全覆盖。 大力推进停车立法。在对《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实施三年的效果开展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需要和社会法治需求,推动将现行政府规章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等各方的权利和责任,从“分类定位、增加供给、盘活存量、有偿使用、差别收费、规范经营、严格执法、社会共治”等8个方面构建停车公共治理体系,形成合力,切实将停车治理纳入法制轨道。目前,《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草案已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三审。 积极探索公共停车场投资、建设和管理新模式。2017年7月31日,首次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原则,由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公共停车设施五棵松地下停车场开通试运营。11月5日,北京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将通过构建投资运营平台,整合北京市静态交通行业资源,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的引领作用,与业内优质企业共同承接、履行北京市静态交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职能,以“资本+信息+市场”融合解决静态交通存在的问题。 6 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引领
全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规范共享自行车有序发展,发挥其在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解决短距离出行和在换乘接驳、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方面的积极作用。 网约车新政顺利实施,建立了“在线一口受理,多部门联合审核”工作机制,简化办理流程,方便平台公司、驾驶员和车辆申请人办理许可业务。 服务高精尖技术产业,积极规范推动自动驾驶实际道路测试,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引领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取得新突破。 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治堵合力。 通过“一会三函”、“交通十条”和“投资十条”等新的工作机制有效简化了交通基础设施前期审批流程,同时利用大数据加强道路流量监测和拥堵点段排查梳理,做好疏堵工程项目储备。 加强综合政策研究,绘好交通发展蓝图。 一是开展了交通拥堵成因分析研究。将北京拥堵成因分为四个等级,6个大类,201个成因。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北京交通缓堵对策库,已从交通供给侧源头治理交通病、交通供给侧提高交通供给能力、组织管理侧提高设施使用效率等三方面汇总了600多项措施。 二是正在开展《北京交通发展综合方略白皮书》编制工作,将按照“把问题全面系统分析透,把对策措施一揽子告知社会,既不回避问题,也不过度承诺”的原则,“提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综合方略,形成有效的特大城市交通治理体系”。 三是进一步细化实现“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路线图。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是未来北京交通发展的远景目标,也是交通工作努力的方向,包括区域交通、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道路设施及运行、停车设施与管理、交通管理、物流运输、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等十大子系统,涵盖了472个指标,将结合五年规划,分阶段推进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