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16号线永丰站站台层中跨无吊顶设计使得车站视觉感受更加宽敞,灯具和装饰简约中带着中国传统风格。本报记者 邓伟摄
新线,却是“老站”。车站顶子、墙面、立柱不贴砖、不遮板,通透敞亮。一盏巨大的吊灯从近5米高位置垂下来,老站画风迎面而来。若不是广播里提示着开来的是16号线列车,还真以为回到几十年前的老地铁站。
跨越半个世纪,北京地铁的序号将在今年年底增长到“16号”。昨天,记者率先探访年底开通的16号线北段,这些车站的风格与近年新线迥异,但不少地方都能看到1号线、2号线的老站画风。
车站“回归”1号线风格
出入口,水泥色调配上透明玻璃,不再有包得严严实实的墙板;300多米长的车站,立柱林立两侧,黄色漆喷涂在上面,能摸到混凝土的颗粒;大吊灯垂下,温暖的灯光照着四米多高的空间格外空旷……北清路上的永丰站,是16号线装修进展最快的车站。项目总工郑巍是北京人,站在巨大的吊灯下频频感叹:“这不就是我们打小去的1号线地铁站嘛!”
地铁1号线修建于50年前,那时候地铁设计和设备都简单,车站规模往往不大,从出入口进来先到两端的小站厅,往下走段楼梯就是站台,因此站台高度能有七八米。同样在装修风格上,1号线和2号线的装修风格偏向前苏联地铁车站设计,宽敞、亮堂、大圆柱子整齐罗列,装饰不多且颜色简单。
到后来上马的新线,地铁车站变得更高档了。“就像是老百姓家里的房子,一开始是毛坯房,后来就想着吊个顶子、贴些壁砖,地板也得好好铺,因此也带来了北京地铁车站的新画风。”设计师朱云飞说。但过了这几十年,大家反而觉得1号线老站这种风格更经得起岁月磨砺。这几年,广州地铁、上海地铁都掀起了一股“复古”的风潮,风格上越来越像老车站一样趋向简约,视觉空间更宽敞,看上去更大气。
这恰好与16号线相得益彰,这是北京地铁第一条大运量8A编组线路。因为车站是目前最大容量的,因此车站空间更大,站厅长度近120米,站台长度为186米,车站站厅结构也相对较高,这给16号线带来了更宽大的乘客公共空间。因此,16号线在北京地铁中首次全面实现了“空间规划”的理念。
“以前的车站是‘穿’得花哨,而这回是‘秀肌肉’。”北京城市快轨公司总工程师余乐打了个比方。实际上,16号线车站是把主体结构裸露出来,造型简朴优美,显得车站更大气。
站台顶增高1.5米
近年来修建的地铁车站规模一般分为站厅和站台两层,随着空调、通信等装备安进地铁,车站密布着大量管线,无论是站台还是站厅层,大多都需要铝板把车站从上到下包得严严实实。每一层结构高度虽然不低,但都被铝板吊顶遮住,实际高度只有3米上下。“身高1.7米的乘客视线基本在1.5米左右,再加吊顶挂下来的各种指示牌,抬头就是吊顶,空间看上去就十分压抑。”余乐说。
2014年,本市曾在地铁15号线西段小试牛刀。六道口站和安立路站首次尝试了拱顶式的车站:不再安装铝板吊顶,中间露出拱顶,刷上暖色涂料,在拱脚的位置安装LED灯,用虚光把顶照亮,配上漂亮的吊灯,车站一下子添了殿堂般的效果。
而今年年底开通的16号线北段,10座车站均不再设置吊顶,腾出来大量的空间。这样一来,16号线的车站则把整体的空间高度都抬高了。其中,站厅层空间高度由3.2米增加到约4米,站台层空间高度由3米增加到3.4米。特别是稻香湖站站厅层层高5.2米,西苑站层高4.6米。
更敞亮的还是乘客视线集中的车站最中间的中跨部位,没了吊顶,站台中跨高度就从过去的3米至3.2米“长”高至4.7米左右,一下子高出来1.5米。
西苑站能看到“长廊”
今年年底,16号线将率先开通北段10座车站,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安河站、温阳路站、稻香湖站、屯佃站、永丰站、永丰南站、西北旺站、马连洼站、肖家河站、西苑站。
其中西苑站是唯一一座换乘车站,可与地铁4号线实现换乘。作为“三山五园”区域内的车站,站内的风格也与站外风景有所呼应。
“西苑站的顶部有一种长廊的感觉,雕栏画栋,能看到传统建筑的风貌。”余乐说,区别于其它车站,西苑站色调主要以北京传统红色为主,搭配传统中式装饰纹样,在柱、梁、顶上连续使用这种简单的细条勾勒,整体看上去端正稳健,又富于变化。
这些画风都是在没有吊顶的情况下利用大空间来实现的。但是没了吊顶当“遮羞布”,顶部的管线会不会织起“蜘蛛网”?
实际上,16号线里的各种风管、水管、各专业线槽、照明灯具、广播、导向标识等管线及末端设备都搭在了支吊架上,再把这些管线全部移到两侧边框,好似架在空中的“综合管廊”。这些管线没有被吊顶包住,而是整齐布局在上空,以暗色处理、又有足够的线条搭配,不仔细看竟察觉不到。此外,原来地铁站里的支架就像“吊杆森林”,平均1米的管线需要17个至18个孔,现在2.5米管线才需要4个固定点,日后维护检修也更方便。
本报记者 曹政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