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北京业主的网上家园 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小区业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机器人上岗建筑工地,工人要失业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7 18:56: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安居北京

      现在地产不好做了,虽然建筑工人月薪逼近万元,但建筑行业依旧整体性工人“紧缺”,核心在于更多是“建筑老人”年年减少,而新的建筑工人尤其是90后越来越不愿意做建筑的重活累活……对这个问题,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和实战派都把希望寄托在“住宅产业化”之上,以前所畅想的建筑机器人,终于出现了。这对建筑行业是革命性的改变,不多说了,看图说话。

当小编第一次看到这个可以自己抹灰的机器的时候,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有了这等机器人,得给我们的建筑工人们省多少力气!特别是抹灰质量、工期,这下不用愁了。

然而,小编也细思恐极,这不就是咱瑞高绿建说过的建筑机器人吗,如果机器干得比人好,那还要建筑工人干嘛,只要维修和保养机器的工程师就好了,建筑工人真的要失业了吗?

看完视频,不禁想起德国发明了砌墙机,这不只是一个概念产品,这样的设备已经可以在工地应用了。德国大有占领建筑机械市场的野心——这就是德国工业4.0啊。

传说中1天就能盖一栋房子,看看现场发回来的报告:
▲取砖抹灰


▲砌墙

▲换个角度再看看

他的灵感来自我们工厂的机器人生产线,既然生产汽车都能由机器人来做,那砌砖墙不是很简单吗?

下面我们仔细看看这个砌墙的神器:
▲个头不高,效率很高

下面,还要介绍一个神器的工程,将麻将机的原理应用到铺路上,也真的是只有德国人能想出来了……

▲铺路

▲将砖铺到路的边缘

▲加砖块

▲工作中的机器

▲加更多砖

▲漂亮 & 快速
▲砂、煤渣的自我调配基地

建筑施工机器人时代来临,我们再看看未来工地上还可能出现哪些机器人?

砌砖机器人

▲瑞士苏黎世国家能力中心的科学家们研究开发出的砌砖机器人

它利用一个很大的手臂通过预定的模式进行搬砖和砌墙,并可以利用二维激光测距仪,两个板载计算机和传感器获取自己的位置,在工地当中自由的移动。不需要被人为的帮助指示去哪里,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适应很多不同的施工现场和不可预见的情况。


▲由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Gramazio教授设计的甘滕宾酒窖项目中,采用机器人在工厂中砌筑复杂的立面构件,再到现场进行拼装。

▲西澳发明者马克·皮瓦茨发明的砌砖机器人。这台机器人以古罗马防御墙“哈德利安”命名,每小时可砌砖1000块,每年最多可建150栋房屋。若在西澳试用成功,它将被进一步推广到全澳大利亚乃至全球。

▲由加拿大学生Mateus Lemes de Aguiar设计的砌砖机器人,每小时可以砌砖2400块,是人类工人速度的20倍。

▲由美国Construction Robotics公司研发的砌墙机器人SAM100,目前已经开始商业化,预计可以提升3-5倍的施工效率。


▲哈佛大学的工程与应用科学院研发团队完成的自组织机器人系统(TERMES系统),类似于一个机器人施工队,可以携带砖块、楼梯等,爬上建筑完成砌筑、拼装,并依照设定规则独立完成一个建设项目。

地坪施工机器人
混凝土地坪施工时需要保持弯腰状态,对身体的负担较重,根据混凝土的浇注面积和硬化情况的不同,有时需要多名泥工分工协作,或延长作业时间。铺设地坪使用的机械是通常是汽油发动机驱动的,而且非常重(机械+操作员约为350kg),所以在运输和适用场所方面存在限制。
此次开发的T-iROBO Slab Finisher的特点是,使用可以充电的可拆卸电池驱动,泥工可以无线方式远程操作。包括电池在内的机身重量约为90kg。包括模板和连廊在内,在建筑内的各种场所均可施工。施工效率方面,2台机器人的效率可达到6名泥工手工作业的3~4倍。

拆迁机器人

一提到“拆迁”这个词语,我们的脑子里都会浮现出尘土飞扬以及钢筋混凝土洒落一地的画面,同时耳边可能还会有“咚咚咚”打钻声和机器轰鸣声,当然在中国也会有伴有各种扯皮声... ...总之拆迁就是一个折腾也特别扰民的事情。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拆迁更科学更环保呢?ERO拆迁机器人表示:有的,放着我来就好了。

ERO是英文单词erosion(侵蚀)的缩写,而这也代表了它独特的拆迁方法——润物细无声法。ERO能通过自带的高压水枪喷射建筑的表面,使建筑的内部混凝土结构产生很多裂缝,这些裂缝会在一段时间后慢慢瓦解,最终导致混凝土中的砂石和水泥与钢筋分离。

除此之外,ERO还能打包回收这些废旧材料,方便以后重复使用。目前全球的建筑垃圾不断增加,而其中能够重复利用的屈指可数。仅在美国,每年就有约3亿吨混凝土因为无法回收被白白浪费掉。不少业内人士相信,ERO的出现能在一定程度上上解决这一问题。

这台机器人是由来自瑞典北部Ume设计学院的学生Omer Haciomeroglu设计完成的。目前ERO还处于概念阶段,不过它的相关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而Haciomeroglu也正在和一些制造商商讨量产的问题。如果一切顺利的,大概过2-3年我们就可以在市场上看到ERO的身影了。

不过,在小编看来,再厉害的机器人,也需要研发团队和工作人员的操作,您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

-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建设报”
责编:010zy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8-3-18 14:39: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超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8-10-31 21:05:07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很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QQ1192595503|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后网 ( 京ICP备12001442号  

GMT+8, 2024-11-23 17:59 , Processed in 0.29055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